荷塘区“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园区企业招聘会现场。 记者/肖捷 摄
“35岁前是人力资源,35岁后是人力成本。”这是网络上流传甚广的一句话。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姜耀东、吕国泉聚焦“35岁危机”的提案引发了全网共鸣。株洲有没有这种现象,该如何应对?记者进行采访了解。
●35岁求职门槛普遍存在
(资料图)
“没办法,不敢辞职,根本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在天元区从事文职工作的何琪今年36岁,因为企业效益不太好,薪酬降了将近30%。原打算跳槽的她,打开招聘网站,从去年年底找到现在,发现几乎所有让她感兴趣的岗位,都有着年龄要求,她“被淘汰”了。“只能继续干着吧,走一步看一步。”何琪无奈道。
记者在多家大型招聘网站,以35岁为关键词搜索,发现何琪的境遇并不是个例。很多80后求职者表示,找工作时才猛然发现,年龄确实已经成为了制约他们求职的一道坎。
株洲一家招聘公司负责人坦言:“这几个月我们已经办了13场招聘会,大多数岗位都有年龄要求。”
“现在就不要我了,离退休还有差不多20年,这些年我能干啥?”“很多岗位又要从业经验又要年轻人,这不矛盾吗?”“35岁的我和36岁的我有什么本质区别吗?”……很多人发出这样的疑问。他们可能意识不到,造成“35岁门槛”背后现实的制约因素还有很多。
●应届生求职向下兼容,企业“掐尖”挑人
“现在打螺丝都要求大专以上文凭了。就拿技术岗的招聘来说,目前校招比社招的效果更好。企业和学校合作定向培养,职校毕业20岁出头的年轻人更好用。”钻石人才招聘公司的经理钟俊说,虽然没有确切数据,但依据经验判断,目前,大专以上学历在20-30岁求职者中占七成,在30-40岁中占3成,在40岁以上仅占一成。也就是说,35岁左右求职者学历普遍不高。
钟俊告诉记者,这个年龄段的求职者,大多数接受能力、学习能力都较刚毕业的年轻人更弱,且多年工作经验形成了思维定式,比年轻人更难管理。
“思维定式”这个问题,同样被株洲民企人才网总经理罗斌着重提及。“去年我们招了一名39岁的女员工做策划。她以前在北京公关公司做总监,月薪3万至4万元,辞职在家带了几年孩子。她能接受7千多的月薪,但干了几个月还是走了。工作模式、节奏不一样,她根本适应不了,沟通起来双方都很累,现在好像还没找到工作。”
“精力方面更不要说,像我们的客服小姑娘,每天晚上11点50分定好闹钟爬起来,就为了等系统刷新抢客户,有家庭牵绊的中年人恐怕很难做到这一点。”罗斌说道。
2022年大学毕业生首次突破1000万人,这让一些企业在劳动力市场中表现强势。“前几年我们招聘普工都要去外省用大巴拉人,今年很多企业还处在疫情后的调整恢复期,放出来的岗位不多,但求职的人很多,大学生比以往更多,有条件的企业为了自身发展考虑就会尽可能提高要求。”多家人力资源公司负责人说道。
●自我提升是“迈槛”关键
累计服务过株洲5.9万家企业,掌握着1千多个招聘群的罗斌认为,就业市场很残酷,最容易被35岁“门槛”卡住的是一直在原地没有进步的那部分人。
“成熟的技工还是很受欢迎的。去年我们做过一个数控模工岗位的调研,发现这样的人才非常紧俏,从业者平均换岗时间不超过十天,月薪7千元以上,年龄根本不成问题。”他还举了一个典型案例,天元区有一个从事数控编程工作的37岁工程师,原本月薪一万多元,后来他辞职在家接单,八成客户都来自于高科园区,企业都愿意找他,月收入反而提高到三四万元。
普通人面对“35岁危机”,除了调整心态尝试新行当新岗位,跟随社会进步企业发展的脚步自我提升,无疑是更稳妥的出路。
罗斌说,“考焊工证书900块,电工证200块,且社区街道、相关机构有各种各样的职业培训机会,考证难度并不大,但很多求职者认为自己学不会,没有去尝试。”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人口的年龄中位数已超过35岁。人口老龄化和出生率下降因素叠加,劳动人口结构将进一步转变,中年“就业困难人群”,恰恰正是劳动力市场的主力军。企业长期以来“掐尖”用人的模式,未来或将难以持续。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李长安认为,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已出现下降趋势,劳动力市场招工难、用工荒现象在部分行业、部分岗位比较突出,如果在劳动力市场人为设置年龄门槛,可能进一步加剧就业结构矛盾。破除就业年龄歧视,推进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劳动参与率,大力开发中老年人力资源,倡导“人尽其才”应成为稳定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导向。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