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公证处接待室内,每天上演着百味的人间故事。 记者/伍靖雯 摄

谈到“遗嘱”,你会避讳还是坦然?其实,订立遗嘱已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属,遗嘱传承的也不只是物质财富。

近日,《2022中华遗嘱库白皮书》发布,通过对25万份登记保管遗嘱进行大数据分析发现,10年间立遗嘱人群平均年龄从77.43岁降至68.13岁,立遗嘱人年龄趋向年轻化,数字遗产、温情遗嘱等新形式涌现。


(资料图)

株洲的遗嘱公证,又呈现出哪些新变化?记者采访市国信公证处(后简称“市公证处”)了解情况。

直面“生死课”,立遗嘱人群年轻化

“95后”市民小刘第一次有立遗嘱的想法,是与丈夫大吵一架后,想到了自己的父母。“谁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会先来。”小刘告诉市公证处的公证员,自己经常开车跑高速,难免有交通安全风险,提前用遗嘱的方式将名下财产指定给父母继承,即便发生意外,也能让父母的老年生活衣食无忧。

从前,人们总认为只有老人或面临死亡的人才需要立遗嘱,但现实是,立遗嘱的人群越来越年轻化,其中不乏“90后”乃至“00后”。截至去年底,在中华遗嘱库立遗嘱的“90后”达到1787人。

来自市公证处的统计数据也可以管窥我市在这一领域的变化特征。去年,该处共办理368件遗嘱公证,其中立遗嘱人年龄在60岁及以下的77人,占比约21%,甚至有3名立遗嘱人年龄不到30岁。

父母离婚、长期独立生活,让18岁的小婷心智更早成熟,对生命的未知有超出同龄人的见解。父母此前曾将一大笔财产划拨到她的名下,在决定出国留学前,她选择到市国信公证处办理遗嘱登记。

“未来有太多不确定性,立遗嘱能让我更清醒认识到生命的有限与可贵。”在给家人留下“遗言”时,小婷表达了她对父母的感恩之情,也让她感觉自己解开了一块心结。据悉,这也是市公证处目前为止接待的年龄最小的一位遗嘱人。

对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谋划看似遥不可及的财产处置,市公证处主任刘策良并不意外。在他看来,这种对生死态度的转变,恰恰是一种开放、理性的态度。年轻群体在订立遗嘱的过程中,也重新审视了过往和未来的人生。

遗嘱不仅是物质继承更是精神传承

如果你要订立遗嘱,会将哪些方面的内容写进去?

在不少人眼里,遗嘱的意义已不再止于物质财产分配,更承载着他们对家人深深爱意与期盼。

“家里以前多和谐啊,做母亲的希望你们兄弟之间不要断了联系,遇到困难能够互相帮助,过年过节能相互问候……”这是市民刘奶奶面对摄像镜头和公证员,给儿子们留下的一份“温情遗嘱”。之所以录下这段视频,是因为家里的一套房子被小儿子私吞转卖,原本家里相亲相爱的关系一夜破裂,但她作为母亲,不希望儿孙辈的亲情被金钱撕裂,希望借此祝福家人和睦相处、幸福美满。

刘策良告诉记者,如果说订立遗嘱主要安排物质财产的分配,那么“温情遗嘱”,更多是精神财富的传承。在该处办理的“温情遗嘱”中,有向父母倾诉感恩的,有希望子女传承家风家训的,也有向家人表白的,普遍传递着爱与温暖。

虽然相对“小众”,但在我市,遗嘱处分的财产也呈现多样化趋势。该处公证员介绍,比如曾有立遗嘱人对自己的手机号码、淘宝账号等数字财产都进行了分配;还有诗画爱好者给家里收藏的书籍、自写的诗画明确了遗产继承人。对于他们来说,这些也是自己人生的重要资产,甚至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