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公司豪赌TOD。
01
(资料图)
2022,地铁疯狂拿地
最近的天气越来越冷,房企们的心也是拔凉的。
回顾2022年的拿地情况,房企基本躺平了。90%的房企拿地量都降了。
降得有些猛,而不是一星半点。不少百强房企在2022年的拿地量几乎为0。集中供地虽在延续,但自2021年首轮之后,热度一路走低,除部分特别优质的地块以外,底价成交、城投托底成为常态。
央国企、各大城市本土的城投平台,成了土地市场的救火队。
但在一众拿地的央国企房产企业及城投公司的身影中,还出现了一类与前两者身份均有所不同的企业,成为土拍市场中的新兴力量。动作之迅速,拿地规模之大,比之城投也毫不逊色。
他们就是地铁公司。
早在2021年11月,地铁公司就在土拍市场上一展身手。深圳第三批集中供地共推出11宗地块,深圳地铁以总价178.51亿元拿下5宗。
到了去年,地铁大规模拿地已成为常态。
5月,在广州首轮集中供地中,广州地铁斥资165亿元拿下4宗地块。
洛阳轨道集团3个月拿下8块地。
还有沈阳地铁,9月份沈阳总共就卖出去10宗地,其中有8宗被沈阳地铁拿了,占比例近9成。换句话说,沈阳地铁靠着一己之力撑起了当地的土地市场。
广州地铁、厦门轨道交通、深圳地铁集团、杭铁集团、沈阳地铁集团、合肥轨道交通集团、苏州轨交集团、南京地铁集团等城市地铁公司拿地总金额超500亿元。
其中,广州地铁、深圳地铁集团、厦门轨道交通拿地金额超百亿,苏州轨交集团、杭铁集团超50亿。
卖5块钱的票,买上百亿的地。
各大城市地铁公司在成为中国最大地主的路上越走越远。
02
地铁公司豪赌TOD
如此大规模进军地产,有人说是地铁在给城市的土地市场托底,也有说他们是在趁着市场冷淡抄底楼市。
但根本上还是他们看到了TOD模式的前景。
记得前两个月就爆出一家主营地铁业务的南宁轨道公司,为了能卖房使出了营销大招。
2022年11月13日,据微信公众号“南宁轨道荟”发了个推文说是南宁轨道公司推出了一项买房送“10年地铁自由”的优惠福利活动。条件则是:
购房人需要在11月11日-12月31日期间,买下一套轨道地产的房子。
在今年的房地产营销市场中,已经先后出现过不少花式卖房套路,比如此前的小麦换房、西瓜换房等,但买房免费坐地铁尚属首例。
乍听起来,这项购房优惠也相当诱惑。不过,虽然活动关注度很高,但真正落实到购房者口袋中的优惠,却并不多。
粗略算一算,在南宁买房可享10年免费乘坐地铁,也只相当于优惠约3万元。
这次“花式卖房”操作,作为城市基础公共交通设施定位的地铁,都被用来作为卖房的营销噱头,事情本身就注定会存在很多争议和槽点。
不过更让人奇怪的是,一家搞地铁的公司居然开始搞房地产。
其实,这属于典型的TOD模式,国内也叫“站城一体化开发”。
地产界有着这样一句话:“谁拥有城市综合体,谁就拥有城市的未来”。
这几年,不少开发商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转向综合体,打造的综合体形态也随着城市更新在不断更新迭代。在交通枢纽上建立TOD项目,正在成为国内房地产开发领域的最时兴的概念。
但TOD的开发模式并不新颖,最早出现于欧美国家,并风靡了20余年。随后被国土狭小、城市寸土寸金的日本用到了极致。
比如,东京涩谷“未来之光”,在地铁站的上面建了一座立体的城市:
底层是商业,中间有一个能够容纳2000人的空中剧院,上层是办公,这是一个很立体的城市混合体。
这些商旅文的空间使得“通勤地狱”里的都市人得到了喘息的机会,自然而然就在大客流中得到分流。
从数据上来看,日本涩谷之光日换乘人数约320万,其中10%的交通人流转化成了消费客流。仅仅一年时间,涩谷之光从亏损3亿元到年收益220亿元,盈利暴增660倍。
所以,那些地铁公司为啥如此积极拿地,真的只是给土拍市场做“气氛组”的吗?
那是人家看到了真的发财机会。
03
以房养铁
TOD开发模式所隐藏的巨大机会,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地铁公司所验证。
当下各城市的地铁公司,仅靠自身业务,大多都是亏损的;要么靠着政府补助勉强收支平衡。
但这之中有个异类,就是深圳地铁。
2020年,大多数城市要么亏损六七十亿,要么收支堪堪持平,唯独深圳地铁鹤立鸡群,盈利近百亿。
2021年深圳地铁获得政府补助较少,只有1.37亿元,而净利润达到29.97亿元,成为内地最赚钱地铁公司。
深圳地铁为什么最赚钱?
主要靠房地产开发,数据显示,深圳地铁2021年实现营收163.97亿元,利润总额29.66亿元,其中站城一体化开发收入达95.71亿元,占总营收58.67%,而卖票收入为39.18亿元,仅占23.9%。
很多人对深圳地铁的最深印象,是万科的第一大股东。但不知道的是,与万科的合作,那只是它踏入房地产市场的必要步骤。
早在2008年,深圳地铁耗资17亿元,买下了深圳前海141万平方地块。首次进行地铁上盖房地产项目开发,开启了靠物业销售收入反哺地铁开发的模式。
这种“以房养铁”的模式,也构成了深圳地铁此后主要的利润来源。
2015年的那场“门口野蛮人”之战中(宝能被王石称为“野蛮人”),万科和宝能打得正火热,深铁却最终从华润和恒大手上收购了股份,成了万科的第一大股东。
之后,来自万科的房地产投资收益,成了深铁最重要的利润来源,日子要比单纯收票钱好多了。
这些年,深铁自身在房地产开发业务上动作频频,甚至专门成立了专业的地产开发团队。其旗下子公司深铁置业就是负责房地产开发业务的,2021年销售金额138.78亿元,挤进了深圳市场前三,仅次于华润置地和万科。
纵观整个公司年营收在过去十年里增长了20倍,一度突破200亿元。
到了2022年,深圳地铁更是凭实力把自己干成了深圳第二大房企。
04
TOD靠谱吗?
在地产开发这件事上,地铁的优势其实很大,同时也有着强烈的需求。
第一,地铁公司都不差钱,融资成本低,也容易在市场上借到钱,财政还会给他们背书。
第二,地铁作为城市最重要的公共服务之一,根本就不赚钱,国家也不会让他们赚钱,因此需要通过房地产业务增收,以弥补亏损。
第三,现在烂尾楼越来越多,民企的交房信用度正在下滑。相比地铁管网工程,地产开发的复杂程度不见得更高,交给地铁公司运营,最终也肯定能保证交付。试想一下,人来人往的地铁口上,一幢烂尾楼笔直地站在那,任由哪个领导在位置上都会率先给它完工。
另外,TOD综合体在楼市整体下行的环境下其实很好卖。
一个是人流大,商业地产的市场群体肯定会优先考虑;
二个是交通方便,完美解决刚需通勤族的生活痛点。
如今跨城、跨区等长距离通勤上班的人越来越多,谁不想买的房子离地铁近,何况TOD多为综合开发还有商业配套,都给照顾到了,有了客源房子大多不愁卖。
但要是指望着地铁大搞TOD来救当下的楼市,那倒是几乎不可能。
首先,就TOD的体量,跟整个楼市的趋势资金相比简直杯水车薪,改变不了大盘的走势、
其次,搞得起“站城一体化开发”的城市不多,也就一线和部分二线。别看现在三四线不少城市如火如荼建设地铁,但受限于城市人口规模,TOD模式运营不起来的。
个人的看法是,“站城一体化开发”真能在国内做起来,最有可能的是上海、广州、深圳等极个别城市,北京都只能算半个。
从日本的开发情况便能看出一二。日本为啥做得起来,主要是有个东京都市圈,集中了全国三分之一的人口,轨道交通发达、日常需求也非常大。
而国内现在称得都市圈的也就长三角、珠三角两个,川渝、京津都只能算半个。至于三四线城市的地铁,能不烂尾,以后还能正常运营就算优等生了。
不难预见,TOD会是几个主要城市的楼市利好,至少是楼市大环境越来越差情况下的稳妥选择,以后也会是比较保值的资产。
通过这种模式不断扩张,像广深这种城市的地铁公司可能会成为当地最大的“地主”,最有实力的地产开发商。但别的城市盲目抄作业,可能又得留下一大堆烂尾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