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发布2022年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前三季度,上海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956.6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去年同期下降1.4%,降幅比上半年收窄4.3个百分点。


(资料图片)

这一组数据中,有绝对数,有相对数,有差额,初看有些费解。分别解读这几个数据:下降1.4%,表明经济受二季度疫情冲击的影响仍在;降幅收窄4.3个百分点,则表示与上半年相比已显著反弹。30956.65亿元,意味着上海经济总量继续在全国保持首位城市地位。这一组数据体现的趋势是明显和一致的——上海经济正回稳向好。

综合看,今年前三季度,上海经济走出了一个“V形”。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阮青概括为“平稳开局、深度回落、快速反弹、持续恢复”。

预期转好

对于这个“V形”,位于嘉定的上海新时达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深有体会。这是一家工业机器人生产商。“4月份,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我们订单不敢接,而且发票也开不出来。”公司总裁办主任张镇奎说,“但是下半年,我们在一些细分市场的订单却翻番了。”

新时达公司有关负责人认为,机器人和智能制造产业会长期向好,因为他们的客户——新能源汽车等制造业企业对机器人的需求不断增加。而新能源汽车企业发现,消费者对他们的产品需求也在不断增加。需求和预期就来自于这样的层层传导。

这种预期传导正是经济观察人士最期待的。预期看不见摸不着,却会对市场主体的投资和消费行为,乃至整体经济运行产生实实在在的影响。因为预期反映了市场主体对未来经济发展变化的看法,预期稳,就敢投资愿投资、敢消费愿消费。这也正是经济学家常说的“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反过来,观察投资和消费数据,也能印证当前的正向预期。先看投资:第三季度上海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同比增长9.2%,其中工业投资增长尤为显著,达19.5%;外商依然看好上海,1—9月,实际使用外资185.68亿美元,增长11.3%,规模创下历史同期新高。再看消费:第三季度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市场稳步回暖。投资和消费数据表明,抵抗住疫情的冲击后,市场正在重拾信心。

基本面未变

上半年,有些人担忧,上海经济会不会因为疫情而一蹶不振,进而进入慢增长阶段。

“现在看来,情况并非如此。”上海社科院党委书记权衡说,“上海人均收入水平虽然相对全国来讲已经是高了,但是跟发达经济体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经济增长空间还很大。上海高质量发展的空间也很大。比如,对科技创新的投资、城市基础设施更新,既是经济恢复的过程,也是高质量发展的过程。”

上海经济在经历疫情冲击后能够较快反弹,一定程度上归功于过去几年中做强了城市的核心功能。作为开放枢纽门户,第三季度上海货物进出口总额1.21万亿元,创下季度规模历史新高,充分体现了这座城市开放型经济的活力和韧性。

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副院长马海倩说:“上海的一些‘长板领域’是经济复苏的强劲支撑。比如金融业,占上海全市生产总值的21%,即使在疫情期间,上海的金融中心功能也得以正常运转。”据统计,前三季度,全市金融市场成交额2213.73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0.5%。

虽然第二季度遭受疫情冲击,经济有所波动,但是经济学界认为,推动经济长期增长的决定因素,如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技术知识等要素都未发生根本性改变,其积极性正在并将持久呈现,上海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政策效应显现

“今年享受的增值税留抵退税、水电费优惠等,降低了公司运营成本。”上海晨光文具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全强说。

疫情以来,市场和政府的互动是经济界频频提到的一个话题。上海市于3月底、5月底、9月底先后出台抗疫助企“21条”、经济恢复重振“50条”、稳增长“22条”三轮政策。据测算,截至目前,三轮政策叠加实施已为各类市场主体减负超过2400亿元。

马海倩认为,上海的一揽子政策分层推进,接续、滚动、精准,起到了稳定市场主体的作用。数据显示,9月份全市日均新设企业2112家,高于去年平均水平,同比增长8.2%。

市场主体活力增强的结果是进一步加大投资和研发,从而带动整个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据最新统计,上海城镇调查失业率已降至4.4%,回归正常水平;居民收入前三季度实现正增长。

权衡说:“疫情带来短期波动是正常的,我们要看数据背后的东西,那就是上海高质量发展的势头仍在。”

解放日报 记者 宰飞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