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中国邮政成立奶茶店,跨界杀入茶饮市场,后有北冰洋首家“北平制冰厂”茶饮店开业,尽管经历了奈雪的茶上市破发,茶饮市场仍然火热,仅上半年茶饮品牌融资达15起,新品牌层出不穷,茶饮市场纷争不断。就在7月19日晚间,茶饮界曝出了一则重磅消息,那就是传闻乐乐茶将被收购。
01
喜茶、元气森林否认收购乐乐茶
7月19日晚间,有消息称,元气森林和喜茶都欲收购新式茶饮品牌乐乐茶,双方都非常看重乐乐茶的渠道价值,并给出了40亿元估值。
对于该消息,喜茶创始人聂云宸深夜发布朋友圈回复称:“消息不实,此前经过中间人介绍的确有过一段时间接触,但在深度了解内部情况、业务数据和状况后已经彻底、完全、坚决放弃。”
该话题也迅速登上微博热搜,引发大量关注。
而收购传闻中的另一潜在投资方元气森林也透露,相关消息不属实,不予置评。
对此,乐乐茶也表示,乐乐茶目前独立发展,经营状况良好,并无被收购计划,会把分内事做好,不辜负消费者的信赖。
02
“尴尬”的乐乐茶
资料显示,乐乐茶是一家专注“茶饮+软包”的新式茶饮品牌,主打20元至40元的芝士现泡茶、芝士鲜果茶等产品,原创了乳酪鲜果茶、脏脏茶、脏脏包、苏丹王榴莲乳酪软包、星空流沙包等。
据其官网,2016年12月,乐乐茶首家门店落户上海五角场万达广场,目前乐乐茶已有近70家门店。6月8日,中国烹饪协会正式发布《2020年度餐饮企业百强和餐饮五百强门店分析报告》,乐乐茶所属企业上海茶田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排名第74位。
2017年6月,乐乐茶推出的脏脏包一度风靡市场,引得无数年轻人打卡试吃。
乐乐茶也一度吸引了王思聪投资,天眼查信息显示,2019年4月,乐乐茶完成Pre-A轮融资,本轮融资交易金额为2亿元人民币,由祥峰投资领投,致君水滴、如川投资、众海投资、汉能投资和普思资本跟投,其中普思资本董事长为王思聪。
截至目前,乐乐茶共获取了4轮融资,最近的一次融资事件为去年7月,投资方为龙柏资本。
但目前来看,无论是门店规模还是产品和品牌拓展上,乐乐茶与喜茶和奈雪的茶的差距越来越大。如今反观喜茶创始人的“深度了解内部情况、业务数据和状况后已经彻底、完全、坚决放弃。”这句话无不充满讽刺意味。
03
茶饮市场内卷严重,谁能胜出?
根据企查查的数据,我国在业/存续奶茶相关企业(包含个体户)32.7万家;从近十年注册量变化趋势来看,2010年奶茶相关企业注册量仅2354家,2015年突破1万家,2018年突破4万家,2019年增至6.1万家,2020年新增注册量8.1万家,2021上半年新增4.5万家。
总体而言,近十年我国奶茶企业注册量暴增。其中有54个品牌获得融资,总融资事件达86起,总披露融资金额达89.3亿元。
企查查数据显示,仅今年上半年茶饮品牌融资事件就有15起,披露金额超50亿元,融资事件和披露金额均高于去年全年。
此外,在上半年,奈雪的茶抢先上市,成为“新式茶饮第一股”。沪上阿姨也获得了近亿元融资,蜜雪冰城则依靠主题曲成功“破圈”。而就在几天之前,喜茶也被爆出完成了新一轮5亿美元融资,投资方为黑蚁、腾讯、红杉、高瓴、淡马锡、L Catterton和日初资本。此次融资,也是中国新式茶饮史上最大一笔融资,喜茶成为新茶饮赛道的超级独角兽。
不过,作为新茶饮赛道的头部品牌,喜茶若想维持高估值,必须加快拓店速度,讲好速度与规模的好故事,同时喜小茶、喜茶瓶装饮料等业态,也需要大笔资金投入。新茶饮赛道崛起新品牌的机会窗口稍纵即逝,如果喜茶不积极融资,而其他竞争对手捷足先登率先大规模开店,喜茶的头部品牌地位恐不保。
实际上,火热的市场背后其实暗流涌动,在一边开店融资的同时,仍有一大批茶饮店在倒闭。哪怕是头部的新式茶饮品牌也难以避免。根据极海数据显示,4月-6月,全国有10家奈雪的茶闭店,6家喜茶闭店,蜜雪冰城的闭店数量更是超过10家。
全面狂奔的新式茶饮赛道发展至今,已经有过剩之趋,在不断创新推动消费者需求转移的过程中,内卷严重的茶饮赛道慢慢也会跑出各自新品类的巨头,形成多品类的市场。可以肯定的是,一旦有品牌上市成功,新式茶饮的赛道将会变得更为激烈,尤其对腰部企业而言,会愈发艰难。
有业内人士指出,现阶段,新式茶饮之间的竞争,将是品牌力的竞争,包括品牌形象、供应链和精细化管理体系等方面的升级。
在联商特约专栏作者、独立零售研究员孙裕隆看来,新式茶饮本身的进入门槛并不高,当下新式茶饮已经进入红海搏杀的高度同质化阶段,单纯依靠产品和营销视觉营销、网红营销、产品概念营销等差异化营销策略已经很难形成长久的顾客心智与偏好,想要脱颖而出必须脱离茶饮本身的差异化泥潭,通过顾客场景与生活方式的洞察进行具有独特顾客价值定位的品牌化运营实现。
他表示,最终能够在这个赛道上存活下来的必然是需要有强大品牌资产的企业。
联商高级顾问团成员王国平则认为,一线城市茶饮市场增量放缓,既需要快速迭代迎合受众,又需要深入后端运营,如果功力不足以支撑快速迭代,很容易被挤出市场。下沉市场有品牌红利,如果不是超级品牌,则需要在价格上进行一定让渡,或者丰富产品线,设立下沉专线。
撰文/吴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