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华为公布了一款手机,名曰“Mate 10”。
也正是这一年,凭借过硬的技术,华为毫无意外地将三星、小米、OPPO斩于马下,坐上了中国智能手机的头把交椅。
一个长年亏到裤衩都看不见的公司,竟能融到这么多钱,无不惊掉所有人的下巴。况且,公司营业收入也毫无分量。
2017~2020年,寒武纪的营业收入分别为784.33万元、1.17亿元、4.44亿元、4.59亿元,对比同时期分别3.81亿元、4104.65万元、11.79亿元、4.35亿元的亏损额。
毫无悬念,寒武纪的亏损速度要远快于收入增速。
世人总说,富不过三代。可如果按寒武纪这个败家速度来看,估计很快,投资人的钱就会被它统统败光。
其实早在2019年,寒武纪在巨亏11.79亿元后,便显露出了资金紧绷的苗头。
那年冬天,公司账上的货币资金从13.54亿元迅速暴降到了3.83亿元。
若不是次年顺利上市又融来24.98亿元,按2020年再次亏损4.35亿元算,账上仅有3.83亿元的寒武纪,估计这会已不复存在。
尽管寒武纪通过上市化解了一场巨大的资金危机,但持续亏损的它,到今年6月底,账上的货币资金又从去年末的48.75亿元,迅速暴降到了28.20亿元。
一边是亏损金额持续扩大,另一边是收入始终寥寥无几,待烧光这二十几亿后,寒武纪又该如何是好?
华为一丢,寒武纪浑身是伤
时至今日,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来形容寒武纪,最适合不过了。
2019年,是寒武纪光环暗退的年景。
在这一年里,曾将它推上神坛的华为,选择了与之分手,宣布海思将开始自研芯片,不再与寒武纪继续合作。
就这样,寒武纪不仅失去了名声,同时还失去了营收来源。
数据显示,2017-2018年,寒武纪对华为海思终端智能处理器IP授权业务的销售金额分别为771.27万元、11425.64万元,占公司总营收比高达98.33%、97.43%。
简单说就是,此前的寒武纪一直靠华为养活。
然而,尽管寒武纪打开了第二增长曲线,但仍看不到翻盘的希望。
比方说,公司如今不仅仍在巨亏中,且营业收入几乎又陷入了停滞增长的窘境。2020年,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仅3.38%。
进一步分析发现,公司也依旧过度依赖于单一客户。
2020年,第一大客户南京市科技创新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对公司智能计算集群系统业务贡献了高达81.54%的收入。
外界看来,商业客户拓展难,是因目前寒武纪AI芯片的通用性不高所致。比方说,像寒武纪开发的AI芯片都是专用的AI,并不是通用型AI,所以应用场景比较窄。
且如果启用寒武纪的产品,客户需要付出更多的开发成本,迁移成本较大。
以寒武纪为百度适配的一个网络为例,用了寒武纪的卡,百度前前后后需要半年时间投入很多人力去做迁移。
针对不同客户,寒武纪需要进行定制性开发,每次的开发成本较高,这可能也是寒武纪研发支出一直居高不下的真正原因。
一个企业无法达成规模效益,有效降本增效,无疑是十分致命的。
从2016年成立至今,寒武纪在研发上已共计烧了约20亿元,但同期给公司带来的营收却仅有11.66亿元,甚至无一扭亏盈利的战绩。
如果研发是必要性的,每开发一个客户,销售一件产品,都需要继续投入不同程度的研发金额,压根无法形成规模效益。
那么,看似研发支出或将永远大于营收利润,可能一直无法扭转这一局面的寒武纪,靠不断对外融资烧钱来维持经营,到底能走多远?
历史常告诫我们,如果是泡沫,总有会破灭的一天;如果是骗局,谎言总会被拆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