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金融机构入股中资银行再有新动作。
近日,深圳农商行定向发行股票的申请获得了证监会批准,该行定向发行不超过19.6亿股新股,按照每股3.91元计算,此次募集资金总额约76.65亿元,其中新加坡银行巨头星展银行共认购13.52亿股,占本次发行后总股本的13%,将成为深圳农商行第一大股东。
这是近十年来,外资银行首次获准入股地区性中小银行。星展银行此举意欲何为?这是否意味着外资银行入股中资银行再迎一波高潮?
外资银行成第一大股东
值得关注的是,这一定向增发计划将改写深圳农商行的前四大股东座次。
定向增发前,截至2020年末,深圳农商行前四大股东依次为:怀德股份(5.15%)、华强集团(5%)、润杨集团(3.03%)、蛇口大华置业(3.03%)。此次定增后,该行持股比例最高的四位股东变为:星展银行(13%)、怀德股份(6.15%)、华强集团(6%)、润杨集团(6%),星展银行将取代怀德股份成为该行第一大股东。为了这一地位,星展银行出资合计约52.86亿元。
星展银行是新加坡最大的商业银行,成立于1968年,原为新加坡政府成立的一家发展融资机构。该行在20世纪90年代末加速海外扩张,先后收购了泰国、菲律宾、印尼、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的商业银行,并在2003年更名为星展银行,目前该行第一大股东为淡马锡控股有限公司。1993年,星展银行在北京设立驻华办事处。1998年成为首批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十家外资银行之一。
自1993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星展银行一直对内地金融机构兴趣浓厚。2006年星展银行曾参与竞标广发银行,但因出价较低最终被淘汰,随后星展银行又被传有意入股徽商银行10%到20%的股份,但最终也是不了了之。2015年,星展银行还曾投资约15.5亿人民币拿下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低于1%的股份。
对于此次投资深圳农商行,星展银行首席执行官皮尤什古普塔表示:"我们和深圳农商行是一种高度互补的战略伙伴关系,将使我们能够在大湾区业务翻倍,并利用深圳农商行的本地网络和知识来深化星展银行的大湾区地区战略。同时,我们将能够通过我们的区域存在和数字能力,支持深圳农商行的持续增长和数字化转型。”
深圳农商行亦对此次入股寄予厚望,认为此举有助于补充核心资本、提高风险抵补能力、优化股东结构,引入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外资银行在资本管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等方面具备先进的经验,可以协助本行全面完善管理体系,进一步提高本行的经营效率和管理水平。境外银行在跨境业务、数字化转型、零售业务等领域具有独特优势,可以通过技术转移、培训交流、业务合作等方式借鉴其先进经验,助推本行“零售+科技”战略实施,进一步挖掘客户机会,提升中高端客户服务能力,提高市场渗透率和竞争力。”星展银行在定增说明书中解释说。
解忧深圳农商行
与星展银行能否实现合作双赢还未可知,不过深圳农商行正面临严峻的现实问题——核心一级资本告急。近年来该行的资产规模快速扩张,2018-2020年深圳农商行资产规模复合增长率分别为 28.00%和 17.45%,对资本的消耗持续扩大,导致核心一级资本逐年下滑。2018年、2019年、2020年深圳农商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依次为13.05%、12.48%、11.88%。
为了缓解资金压力,深圳农商行曾尝试过一系列外源性补血方案。2019年9月,深圳农商行发行2019年二级资本债券25亿元;2020年4月,深圳农商行发行25亿元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用于补充其他一级资本,但这些仍满足不了深圳农商行资产快速扩张的需要。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深圳农商行屡屡收到监管罚单,内部管理漏洞犹存。2020年4月,深圳农商行被深圳银保监局处罚260万元,违规行为包括重大关联交易违规,违规发放房地产贷款等。而在2021年5月14日,深圳农商行又因个人消费贷款未严格执行受托支付被罚40万元。
2021年监管机构加强了房地产贷款的管控力度,禁止经营性贷款违规流入房地产行业。在这一严监管背景下,深圳农商行却“顶风作案”被监管点名批评。2021年3月18日,深圳银保监局发布《关于辖内银行经营性贷款有关问题的通报》,通报表示,近期核查发现个别银行仍然存在宣传展业不规范、贷款审核不严格等问题。其中,深圳农商行光明支行员工李某营销展业不规范,误导客户使用经营贷资金买房。
合规性问题不断的同时,2020年3月30日,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穆迪也将深圳农商行的评级展望下调为负面。穆迪指出,深圳农商行过去3年的贷款增速始终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导致资产存在账龄过短的风险。深圳农商行在小微企业、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的风险敞口较大,而这些行业更易受到疫情影响,这将造成银行基础信用质量削弱的风险上升,尤其是对贷款多元化程度较低的银行更是如此。
另一方面,星展银行在中国市场的业务进展不太顺利。在27家披露2020年业绩的外资银行中,星展银行(中国)仅排在第19位,实现净利润1.75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速下滑75.11%。而同期汇丰银行(中国)和花旗银行(中国)的净利润分别为35.89亿元、17.28亿元。
外资银行卷土重来?
2001年是外资银行在中国飞速发展的起点。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逐步开放了人民币业务及经营区域的限制,外资银行获得了和境内银行平等的发展环境,自2003年中国提升了外资持股比例的上限起,一大批外资银行纷纷参股境内银行。
2006年,澳新银行宣布购买上海农商行约20%的股权;2007年,新加坡大华银行以7.8亿人民币收购恒丰银行15.38%的股份,成为恒丰银行的第二大股东。截至目前,北京银行、杭州银行、南京银行三家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均为外资银行。此外,宁波银行、上海银行的前三大股东中也包括外资银行。
但受到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外资银行普遍面临经营困境和流动性危机,包括高盛、苏格兰皇家银行、美国银行、西班牙对外银行、Newbridge、德意志银行等纷纷结束与我国境内商业银行的合作。仅2016年一年时间,就有花旗银行、德意志银行、澳新银行等出售所持中资银行股权。
同时,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普遍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银行业研究人士普遍认为,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在市场、文化、法律制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外资银行更擅长为企业提供市场资金、投资、管理等服务,但难以在中国市场发挥这些优势。
但这种情况在2018年又有了新的变化。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降低实体企业融资成本,为金融业注入活力,2018年上半年,中国取消银行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允许外国银行在我国境内同时设立分行和子行,外资银行在华投资的政策环境已经愈发开放。
各地也在竞相推出吸引外资银行的政策。以上海为例,2019年3月7日,上海市黄浦区进一步推出“黄埔扩大50条”,提出争取外资银行同时设立分行和子行等13项开放举措,对金融领域的扩大开放进行全方位部署。业界认为,外资银行战略投资本土银行浪潮再次卷土重来,而这一次合作的重点是特色的中小银行。
此次星展银行和深圳农商行牵手之前,国内已有宁波银行和华侨银行合作的成功案例。宁波银行于 2006 年引入华侨银行作为战略投资者,在风险管理、内部审计、个人业务、资金业务、信息技术等领域,与华侨银行进行合作。如今,宁波银行已经成为国内城商行的龙头。
申港证券认为,华侨银行拓宽了宁波银行的资本金补充渠道,增强了其服务实体经济和防范风险的能力。在零售公司方面,宁波银行吸收、借鉴华侨银行在中小型企业服务方面的先进经验和技术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特点和本地市场特色,完善、再造业务组织架构,策略性的扩大和调整分销网络。
为何外资纷纷看好特色中小银行?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陶金认为,外资银行从中小银行入手,介入中国业务,有更加深度和快速的作用。“首先是中小银行大多都深耕当地,对地方经济发展更加敏感,这对于不熟悉中国经济运行尤其是地方经济运行的外资银行而言是很好的补充;其次是通过投资中小银行,相对于投资大中型银行而言更加容易,资金压力相对较小,能够快速有效地进入中国市场。”
一位农商行人士也认为,中小银行以小微业务、普惠金融为主,对小微企业和市场需求反应敏锐,通过与外资的合作,有利于发展进出口业务,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融资服务。”目前银行板块估值整体走低,但仍不乏特色中小银行逆势而上,如成都银行、杭州银行等。部分中小银行地处经济发达省份,市场化经营能力、业务创新能力俱佳,股权结构多元化,资产负债配置优异,其成长性和优异的基本面受到外资的认可,具备较高投资价值。“该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