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社区的商业价值再次受到零售商的重视。不少新老超市纷纷将“前沿阵地”推到了社区,在保障门店供应的同时,正尝试通过送菜进社区、设立社区服务站等形式解决社区居民买菜难的问题。对于实体门店而言,由于到店客流下降,社区卖菜成了新的增长点。然而,尽管当前众多线上线下零售商将战火聚焦到社区一线,分食社区流量,但在疫情过后,社区零售如何延续生命力还有待观望。

线上订单渐成首选

早出晚归本来就是零售人的常规动作,疫情期间,还要加个“更”字。2月17日,家乐福中关村店店长马超和他的员工比往常起得更早一些,因为他们增加了一项重要工作,马超和他的团队要带着蔬菜等生活必需品走进海淀南路南社区,并正式成立“到家服务站”,为这个辖区内的2010户居民提供到家服务。

“一方面是特殊时期,出行会增加感染的风险,导致消费者都不愿意出门;另一方面是考虑到社区内的一些老年人。为了保障社区居民的生活必需品充足,我们配合社区需求,成立了到家服务站,让社区居民能够更加方便地买到菜。”马超说。

据马超介绍,建立社区服务站后,从每天早上10点到下午4点都会有家乐福工作人员在服务站值守。社区居民可以通过家乐福微信小程序或社区微信群下单,门店会分时段统一将订单送至社区服务站。

随着疫情防控的不断升级,各个社区对居民进出都实行了严格的管控。线上渠道成为消费者购买生鲜蔬菜等生活必需品的首选,导致线上订单成倍增加,众多线上平台都出现了爆仓、压单的情况。面对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与运力紧张之间的矛盾,超市们也纷纷将“阵地”推到了更接近消费者的社区。

与家乐福一样,金瀛便民德胜百姓服务中心联合德胜大街西社区,也为社区居民提供了配送“蔬菜包”到家服务。目前已经在社区完成几十户的配送,其中有十几户是行动不便的孤寡老人。

双线作战人手紧缺

最近对于超市、便利店等社区业态而言,人员紧缺已不再是秘密。据多家超市企业介绍,在人员紧缺的情况下,为保障市场供应,多家超市企业都要求所有员工停休,提前返回工作岗位。然而,超市在将战线前移解决消费者燃眉之急的同时,要保障门店的正常供应,对于双线作战超市而言,无异于增加了人手紧缺的压力。

“特殊时期人员聚集,会存在一定风险。同时,这种模式不仅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而且长期在室外工作身体会吃不消。此外,还要应对顾客的其他商品需求。”提及遇到的困境,华冠公司相关负责人说道。

尽管共享员工和社区服务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人手紧缺和排队等问题,但供求信息无法及时更新又成为大部分线下超市、便利店新的难题。此外,仍有大部分线下零售企业做线上业务时,基本都是通过第三方平台,并不能直接、实时地获取消费者的需求。

模式或将常态化

可以看到的是,危机往往是加速行业发展的动力。在疫情期间,许多超市都推出了新的商业模式,以更加直接、高效地为消费者提供所需的服务。

自疫情发生以来,原本作为to B端的餐饮供应链服务商美菜网在业务上做了一些调整。截至1月29日,美菜已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在内的30余个城市陆续开放家庭用户配送服务;此外,北京石油在京共有超过500座加油站,340座已经开通了“安心买菜”业务。

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洪涛认为,疫情过后,社区商业将会迎来新的发展,主要原因是某些消费习惯会逐渐定式化,如 “无接触配送”等方式和模式会长期存在,这次疫情会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社区商业模式,促进社区商业模式加快转型和升级。

“这些变化都属于数字化的内容,也是数字化转型的具体表现。”因此,对于传统超市未来的社区生意而言,数字化程度仍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坐标系。

首都经贸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陈立平认为,疫情期间,部分线上平台也暴露出一些短板,真正在危机面前能够起到稳定民心作用的还是实体商业。以实体店为基础的线上线下结合的零售业态将会得到迅速发展。记者 闫岩 赵驰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