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几个月,华中科技大学的大四学生周晓南经历了在家备战考研复试、意外未过分数线、调剂无果的“折腾”。6月8日,他终于能够以比较轻松的心态返校办理毕业手续了,几天前,他成功签下了一份工作。

毕业季已接近尾声,对于年前没有定下工作的应届大学毕业生而言,传统的春招高峰期遭遇疫情,这给找工作带来了不便。他们学习和适应线上招聘,如今已陆续返校,恢复实习,有人如周晓南般幸运找到工作,有人仍然“在路上”。

位于陕西省的延安大学近日披露了截至目前的就业数据,2020年全校预计毕业学生4400余人,截至6月4日,学校2020届毕业生总体签约率超过54%,与全省平均水平持平。

尽管还未到今年就业统计的截止日期,延安大学提及,受经济下行压力和新冠肺炎疫情叠加影响,毕业生求职困难加大。

作为“六保”之首“保居民就业”的一个重要群体,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备受重视。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高校毕业生达874万人,要促进市场化社会化就业,高校和属地政府都要提供不断线的就业服务。

6月3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抢抓离校前的关键期,开展“百日冲刺”行动。

先就业,后择业

4月16日,周晓南如同被迎面浇了一盆冷水,他报考的一所广州高校终于出了研究生复试分数线,他的初试排名不错,但居然没有过复试线。周晓南的第一反应是赶快寻找调剂,不久后,这个希望也破灭了,调剂的机会并不合适,他投入了找工作的大潮。

此时距离传统的毕业季,时间已所剩无几。

按照原计划,如果顺利考上研究生,周晓南打算毕业后在广州或深圳这样的一线城市发展。但他基本错过了大公司的春招,加上返校、跨城找工作都不算方便,周晓南把找工作的半径大大缩小。5月底,他签下了家乡桂林的一份做试剂研发的工作。

周晓南学的专业是生物制药,他说,一直都有“生化环材”就业难的说法,今年就更难了,有跟他同样考研失败的同学,有在准备明年再战的,有在准备公务员考试的,还有的仍然在继续面试。

新工作与周晓南想去一线城市发展的初衷仍然有些差距,他已经开始在新公司实习,也在一边留意其他更好的机会。

南昌一所大学的硕士毕业生姜竹君(化名),年前一直在准备国家公务员考试,没通过,年后一边忙于毕业论文,一边找工作。起初主要是线上笔试、面试,后来回了学校,但出入校园的流程颇为麻烦,找工作的进度并不理想。

直到上个月,她拿到了当地一家设计研究院的文秘岗offer。这与她的职业预期有差距,薪酬也不太理想。最近,姜竹君刚刚忙完毕业手续离校,距离这份文秘工作的签约最后期限还有一些时间,她打算去广东最后再尝试一下求职。

一位中山大学硕士毕业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包括他自己在内,最近不少同学都陆续找到了工作,但“找到工作”并不能当作衡量就业情况的唯一指标,有的人可能找的工作并不满意,甚至完全不是最初的目标,不过为了保证先就业,改变或下调了标准。

对于招聘方而言,这反而意味着迎来了“引才”的好时机。在今年的全国两会“委员通道”采访活动中,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大党委书记杨振斌呼吁,利用这个时间点逆周期而行,提前进行人才储备,有针对性地投放一些计划,为企业以后的发展打下人才基础。

政府高校各出奇招

从客观情况来看,一些企业的招聘需求在收缩。

深圳一家中型软件公司的招聘负责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公司3月全面复工后,业绩不及去年同期,取消了原计划的校招安排,最近一段时间收到了很多高校的线上招聘活动邀请,但他们只能全都推掉。

东北一所985高校的新闻与传播专业研究生向记者介绍,他心仪的一些公司,有的在过完年后直接“下架”了原计划的招聘岗位。他的班里共有34个人,到6月仍然有13个人没有落实去向。

为缓解就业压力,教育部先后推出硕士研究生扩招18.9万、招收40万毕业生补充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队伍等举措,一些省市则提出2020年基层公务员招录以应届毕业生为主、提高国企招收应届生比例等。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最终解决,还是倚赖于经济复苏,企业提振信心很重要。

深圳一所高校的校办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各地出台的促进大学生就业措施中,其中一个举措就是奖励招聘方,支持企业增岗。山东对中小微企业招用毕业生按每人1000元给予补贴,并提出国有企业今明两年新增岗位招聘应届毕业生比例不低于50%;上海则提出,本市范围内的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等社会组织,招用本市户籍、离校两年内首次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可按规定申请社会保险补贴。

对于高校而言,除了传统的组织招聘会、对接企业之外,今年普遍采取了更多样的措施。延安大学要求全校副处级以上干部每人帮扶一个困难学生就业;清华大学法学院曾在3月“喊话”校友:充分发挥您的影响力,为学弟学妹们提供就业信息;洛阳理工学院的毕业班辅导员当起了主播,利用“直播带货”的形式推荐自己的学生。

创业弄潮儿

和很多同学忙于找工作不太一样,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大四学生麟飞的日常,是和团队开会,看办公场地,见投资人。伴随着毕业,去年他和小伙伴注册的一家名为胖波璃球的文化传媒公司,也将正式走出校园。

2019年,深圳大学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推出了一台大型公益舞台演讲剧《亲爱的红军》,并在全国多个高校巡演。在出品方名单中,胖波璃球赫然在列。

麟飞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他的团队承担了剧本、制作、演出统筹等相关工作,这相当于学院给他们制造了“大订单”,并增加了品牌背书。

“为什么会把机会给到我们这样的初创企业?我们几个合伙人,在学校里就是有相关生产力的社团负责人,制作能力其实挺强的,作品质量得到老师的认可。所以这个订单,我们有能力接得下来。”麟飞说。

身处创新创业之城,深圳大学在2016年成立了创业学院,这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学院,而是类似于“创业中心”,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业课程,并通过引入企业家、天使投资人等校外资源,对学生创业给予实践指导或助推项目孵化。

麟飞就是创业学院的积极分子,参加过“深创杯”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但如何从校园里的参赛者真正走向社会,参与更残酷的市场竞争?

学校和学院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除了提供“大订单”,麟飞所在的传播学院成立了校友会,希望和校友企业之间保持更紧密的联系。目前,胖波璃球接到的广告、视频制作等业务,以及融资,主要来自于校友企业,学院很大程度上帮助他们解决了和校友企业之间的信任问题。

麟飞说,“受这两年经济形势以及疫情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受到挑战。学院希望像我们这样的学生,一方面可以自己解决就业问题,假如发展得还不错的话,还能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上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指出,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大“双创”支持力度,推动新产业新业态更大发展,为毕业生创业和灵活就业搭建更广平台。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形成,往往取决于他在成长中是否有自主活动空间,包括在游戏中设计、思考、合作、分享、制定和遵守规则等。

“从实际情况看,几年前大学毕业生的创业率大约是3%。政府为‘双创’创造条件,这是好事情,可以一定程度解决就业问题,但需要理性看待,不可期望太高。”他说。

(作者:王帆,江蒙梦 编辑:王峰)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