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A股市场迎来“开门红”,但不少今年以来股价翻了两三倍的科技大白马却出人意料地“排队”闪崩。对此公募人士看法出现一定分歧,有人认为白马股短期涨幅过高且估值处于历史高位导致股价单日快速下跌,也有人表示闪崩多为事件因素触发。

对于此类白马股高估值的争议不断,不少投资人士也认为后续需要业绩来消化估值,不过从长期来看,“科技+消费”仍具有较强布局价值。

多因素引发闪崩

近期,以科技、消费及医药为代表的各类大白马股频现“闪崩”。科技白马股圣邦股份、苹果产业链龙头股信维通信、游戏龙头股三七互娱及世纪华通、软件龙头宝信软件、机动车检测龙头安车检测、光伏巨头隆基股份等先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较大单日跌幅甚至直接跌停。而数据显示,这些“闪崩”的个股多为基金重仓股。

对此,融通转型三动力基金经理林清源直言,“白马股近日出现调整的主要原因是这些个股自身的基本面出现了变化。这些白马股既有高估值的,也有低估值的,不能一概而论,但的确会因为估值高企、股价高企使得波动加大。”

华南一家中小型公募基金经理表示,目前部分白马股短期涨幅过高且估值处于历史高位,市场弱势下出现补跌是正常现象。关键是判断未来上市公司的业绩增长及确定性能否消化高估值。白马闪崩核心还是标的短期资金过于“拥挤”,对于未来预期过于乐观,但经过一定调整后对于优质标的机会大于风险。

另外一些公募人士则表示,所谓的“白马股闪崩”可能有些言过其实。在德邦基金FOF投资经理孙博巍看来,目前市场正处于震荡期,一方面上半年流动性驱动行情已经过去,一些估值比较充分的白马股难免高位震荡。

“另一方面,临近美国大选,海外扰动因素也在增多,导致一些科技股波动加大。整体而言,当前的波动仍在合理范围内,基金重仓股整体仍收益可观且有基本面支撑,个别所谓闪崩的白马股更多是因为事件因素触发,比如收购兼并利好没有兑现,并非基本面发生质变,有些闪崩的个股,连白马都算不上,也并非基金扎堆的票。”孙博巍称。

高估值依靠业绩来消化

不少白马股估值处于历史较高水平,持续引发市场质疑,不少投资人士也认为,后续市场风格可能更均衡,高估值公司需要靠业绩来消化,四季度需要谨慎精选个股。

“除去周期股以外的白马股的估值确实处于历史高位,这也和前期市场流动性相对宽裕相关,随着流动性的边际变化降低,白马股整体维持高估值相对困难,后续需要业绩来消化估值。” 林清源表示。

孙博巍也直言,看股票是否估值过高,不取决于过去涨了多少,还是要看未来成长是否能支撑股价。可能部分白马股股价已经充分反映了未来的成长,但还有很多白马股从动态估值看并不贵。四季度或许没有大的系统性机会,更多是分子端驱动和风险偏好回升,也就意味着个股alpha的机会还有很多,整体资产配置仍要保持乐观,可以关注十四五规划、光伏发电、新能源车、医药军工等领域的布局机会。此外,他认为,市场短期可能因处于横盘期,会多配些低估值低波动的防御品种,后续一旦市场企稳,科技+消费仍会受到很大关注。

而华南另一位基金经理也表示,部分行业的白马股短期涨幅较高且短期“拔估值”的现象明显,后续需要业绩作为支撑,若业绩能够持续兑现则仍有走出“业绩浪”的可能。

“估值与业绩增长的匹配度一直是我关注的重点,各个板块及个股均存在较大差异,不可一概而论。”上述基金经理表示,会根据财报数据及基本面研究做出动态调整,选择具有广阔市场前景和合适性价比的标的作为持仓。

而对于不少白马股被基金抱团,背后是否存在风险,该基金经理表示,“目前市场上闪崩的白马股只占全行业基金持仓的小部分比例。基金持仓的重点行业包括食品饮料、医药、电子、新能源等,这些行业的景气度依然较好,龙头公司的估值大部分也处于合理的范围内,出现持续下跌的概率较低。从资金层面看,大量的场外资金仍在通过公募基金源源不断地进场,在资金相对宽裕的情况下,市场出现踩踏的风险较低。”

个别重仓股扰动影响不大

如果不幸碰到持有基金重仓股踩雷,基民该如何应对?有业内人士直言,基民需要衡量基金持仓的变化,在市场波动较大的情况下,首先不要随意追涨杀跌,其次风格可以更加均衡,减少波动的幅度。

孙博巍建议基民更多关注基金整体的行业配置、主题风格等,淡化择时和个股情况。“一旦遇到踩雷情况,基民也要首先判断这只基金是否基本面出了问题,包括基金经理是否近期发生了变更,其投资风格是否跟基金主题契合,基金的资产配置是否符合我们基民的整体配置和风险偏好需要等。只要基金基本面没有重大变化,个别重仓股的扰动或许可以适当淡化。”

“由于公募基金持仓一般较为分散个股比例小于10%,基金重仓股踩雷对基金收益率的影响相对可控。核心还是在于基金的中长期业绩,如果基金经理有成熟的投资理念以及优秀的长期业绩则无需过度恐慌。”另一位基金经理称。

一位公募投研相关人士则建议,“作为基金经理需要更加仔细地研究个股盈利波动的原因,是短期的波动还是中长期拐点的出现。如果是前者,短期股价的波动反而是较好的买入时机。”中国基金报记者 张燕北 方丽

关键词: 重仓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