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每股2.27元,到冲进7元/股,TCL科技在资本市场表现抢眼。
距TCL科技首次提出剥离终端业务至今,这家现聚焦于半导体显示及材料业务的企业,用两年时间将公司股价增加了两倍有余,最新市值逼近千亿元。
两年前启动的重组动作,现在已释放出正向效应,得到了资本市场的认可,也成为制造业巨头迈向产业上游的样本。
单季利润同比大增7成
事实胜于雄辩,业绩是最好的证明。
整体经营业绩上,得益于大尺寸面板业务效率优势、大尺寸面板供需比持续下降等因素,在最近披露的第三季度财报中,今年7月-9月,TCL科技录得营业收入193.77亿元,同比增长28.87%;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17亿元,同比增长68.48%。
业绩表现利好之下,自10月29日公布三季报以来,TCL科技股价已累计上涨超过10%。值得一提的是,报告期内TCL科技的基本每股收益同比大增73.63%。
良好的收益归功于TCL科技核心子公司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下称“TCL华星”)的运营效率和效益指标大幅提升。在今年第三季度前,TCL华星的EBITDA利润率(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率)已经连续30个季度全球领先。
在新产线产能顺利爬至坡顶,三季度单季折旧费用环比二季度增加5.73亿元的情况下,TCL华星三季度实现净利润7.0亿元,环比二季度大幅增加6.59亿元,同比增长151.6%。
其中,大尺寸业务是TCL华星的主要引擎,前三季度内,大尺寸业务实现营业收入203.3亿元,同比增长50.9%。数据显示,TCL华星的电视面板市场份额已提升至全球第二,大尺寸面板实现销售面积207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4.9%,销量3448万片,同比增长14.9%。其中,55吋市场份额保持全球第一,32吋市场份额全球第二。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大尺寸领域,今年8月TCL华星与三星的合作,成为全球LCD(液晶显示)产业格局重构的范例——无论是从效益亦或产业分工上。
从资本效益上看,此案为面板业兼并重组提供了“以小撬大”的可能性。根据公布的方案,TCL华星收购该产线60%产权及配套模组厂的100%产权,与此同时,TCL华星还引入三星作为战略股东。
这是一次典型的换股收购。尽管交易对价高达76亿元,但三星显示会以7.39亿美元的对价款(约合52亿元人民币)增资TCL华星,并持有后者约12%的股权。
换言之,TCL科技无需全部用现金支付,对于自身的资金链是一种保护。更重要的是,作为三星的供应商,TCL华星借此同三星形成更深度的绑定,在技术、市场上达成了产业分工联盟,这也是后发优势理论在大尺寸液晶显示产业的一次实证。
握指成拳,聚焦面板
利润增厚、估值上涨均非短日之功。TCL科技从“终端-面板”并行转为聚焦面板主业,受到资本市场追捧。
曾经的TCL集团实属庞然大物。传统电视等消费电子终端市场竞争充分,且囿于黑电的更新换代率远低于手机等消费电子产品,整个电视业市场增速有限,而TCL手机业务在国内业务接连亏损,TCL终端业务的想象力也随之减弱,难以获得资本市场“厚爱”。
更为关键的是,科技自主化、上游化的大潮已至,只有技术密集型企业才能牢牢把握新一轮技术转换的拐点,才能吃到上游技术的红利。对于TCL来说,聚焦面板产业,以及更上游的半导体显示材料和设备,是其需要聚焦的新方向。
重组随后到来。2019年4月,TCL科技完成资产重组交割,智能终端及配套业务正式出表。2020年2月,公司名称变更为“TCL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重组之后,TCL科技需要说服市场和投资者的是,成为新核心的TCL华星成色如何?
剥离终端业务后,TCL华星成为TCL科技的营收核心。尽管出货面积尚不居行业首位,但在2019年大尺寸面板周期低谷时,TCL华星的EBITDA率保持行业第一,是大尺寸领域唯一营业利润率保持为正的企业。
如果将时间线进一步拉长,TCL科技自2012年投产后,TCL华星是唯一每年都盈利的企业,尤其是在2016年和2019年的行业低谷期。
实际上,由于显示产业周期性显著,面板厂商的利润率、ROE(净资产收益率)等相关投资收益的指标亦随着周期波动。回顾历史数据可见,全行业曾在2017年第二季度达到盈利高点;后因市场过度投资致使产能过剩,行业供需关系不平衡,多家面板厂商进入“寒冬”,在2018年、2019年陆续陷入亏损。
但TCL华星逆势成为最“顽强”的一股力量。与部分友商自2018年底即开始亏损不同,TCL华星直至2019年第四季度才出现首季亏损。而复盘2019年整年,TCL华星净利率达到2.84%,ROE达1.74%,在产业周期的低谷期亦实现了领先行业的ROE水平。
从“满产满销”到“满销满产”
“极致降本增效”、“综合竞争力”,李东生曾在多个场合强调效率和效益领先是建立行业竞争力的基础,也是TCL得以穿越此次漫长周期低谷的密码。
AI财经社从获得的一份TCL华星相关财务资料中发现,前述“增效”的秘密,其一是在产能布局上体现的效率,其二是在涉及产业链上下游的各项费用率上。
目前,TCL华星拥有六条产线,分别位于广东省深圳、湖北省武汉两个核心区域,而同区域建厂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聚合效应。
TCL深圳总部大厦。
综合来看,TCL华星的“降本”体现在投资成本和年运营成本上。通过共享基础建设、大宗气体站、变电站、办公楼等项目,TCL华星的投资成本可节省近9亿元。而在代工厂、备品耗材等方面,TCL华星的运营成本可节约6亿元左右。
区域协同以外,对于需要整合上游众多原材料的面板产业来说,关键部品及相关配套(例如偏光片、玻璃、IC等)均需要消耗极大的运输成本,如何达到供应链协同也是各面板企业降本的关键。
AI财经社获悉,集中建厂加之核心产业链战略伙伴的匹配供应,TCL华星既可以大幅降低物流运输成本,也提高的供应链的相应效率和排产预见性。
而在下游客户上,剥离终端业务这一决定也直接为TCL科技面板主业的效率提升做了贡献。
“TCL华星的策略是‘满销满产’,而非‘满产满销’”,李东生曾对AI财经社强调两者的区别。相关优势在于,TCL属于自家品牌,且其保有黑电市场的市占率优势,这降低了TCL科技的销售费用等支出。数据显示,自2016年至2019年,TCL华星的销售费用率始终维持在1%左右,低于同业。
除了自家品牌外,近年来,随着大尺寸面板产能不断增加,TCL华星同三星、小米等客户的战略合作关系让TCL华星拥有更高的订单能见度,有利于产能排期和存货周转。
行业巨头的下一步
TCL科技并非没有压力。从产能结构、产品结构和技术路线变革来看,面板行业拐点已至。如何穿越新周期,成为TCL科技的待解之题。
AI财经社此前曾报道,近两年来,面板产业格局重构,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尤其是在液晶面板市场,韩国面板巨头三星已宣布退出竞争,另一巨头LG也陆续关闭在韩的LCD工厂;与此同时,中国LCD产业并购重组节奏加快,多家企业均在今年官宣收购产线,前述TCL华星收购苏州三星8.5代线就是其中的代表。
LCD产业重构还在继续,不过在产能和出货量方面,中国企业已在LCD产业占主导地位。李东生在接受AI财经社采访时直言,“在半导体显示大行业中销售额最大的领域——液晶显示,韩国企业已经缩小或者退出了。为什么?不是这个行业未来没有市场,而是行业竞争力主要在效率方面。韩国企业很难跟中国大陆企业竞争,所以他们就做了调整。”
以TCL华星为例,截至目前,TCL华星已投资建成五条面板产线,在建一条产线。据TCL华星介绍,在收购苏州三星产线后,公司电视面板出货量已居全球第二。
效益是面板厂商首要考虑的一点。目前,??国LCD产业已??产能、出货面积上形成优势,但面板产品的附加值尚不够高。近年来看,随着大尺寸面板价格波动,面板厂商在一定程度上面对利润率的压力。
李东生也向AI财经社表示,LCD产业的总需求是在增长的,这个产业一定会在“不平衡-再平衡-不平衡-再平衡”的周期中发展,总体来说,从行业创新期到行业 成熟期的过程中,整个行业的利润率会有下降,这是一个大趋势。
如何改善经营效率、获取更高效益是各面板企业竞争的重点。除了布局印刷OLED等新型显示技术以提升竞争力外,优化产品结构尤其是大尺寸产品的结构是TCL华星的重点。“拿到最有价值的那部分市场,企业的效益就会好”,李东生表示。
这将是TCL华星未来的重点之一。以大尺寸面板为例,据了解,TCL华星将在原有??视面板业务的基础上,加快商显业务和电竞显示器业务的布局;在优化客户结构方面,将聚焦头部客户,同头部客户展开更紧密的战略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在收购苏州三星产线、投资日本印刷OLED厂商JOLED后,TCL华星日前宣布,未来五年从以电视面板为主向全技术、全产品、全场景进行战略转型,技术上包括LCD、AMOLED、M-LED(包括Mini LED和Micro LED)三大显示技术,产品上覆盖5英寸到130英寸全尺寸,应用场景上包括电商、商显、桌面显示器等。
不难看出,TCL华星希望向更全产品线加码。不过,如何在研发新型显示技术、开发新市场的同时保证效率效益,如何通过提升面板产品附加值进一步增收,对于TCL华星来说仍是考验。
文|AI财经社 曹赫
编辑|孙明
关键词: TCL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