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偏好固收类基金的低风险承受能力投资者而言,注重风控、波动相对小、收益相对少的债券类基金是较为合适的投资品种。然而,受今年债市调整、信用债违约等影响,债券型基金业绩表现相对低迷,平均年内收益率仅为3.25%,更有逾120只债券型基金收益率告负,业绩遇冷。

作为债券型基金中的重要类型,可转债基金却在“阵痛”中大放异彩,以优异的年内回报率霸屏债基年度收益排行榜。据《证券日报》记者统计,今年以来截至12月29日,有数据统计的105只可转债基金的平均年内收益率达到10.46%,较债券型基金整体平均年内收益率高出逾7个百分点,更有10只可转债基金年内回报率超20%。

超120只债基

年内回报率告负

在今年股市结构性行情的背景下,主动权益类基金赚钱效应明显,成为公募基金中的最大赢家。据《证券日报》记者梳理统计发现,今年以来截至12月27日,已有近20万户基金持有人因“踩中”排名前十的主动权益基金,获得了超过120%的年内回报率,年内回报率超100%的基金更是多达50只。

然而,受债市调整、信用债违约等影响,一向因“波动相对小、收益相对少”特点备受低风险承受能力投资者喜爱的债券型基金,表现相对低迷。

从整体规模来看,根据中国基金业协会公布数据显示,债券型基金自今年4月底达到3.43万亿元规模的年内高点后,开始出现连续7个月的下滑,11月底规模已下滑至2.55万亿元,较年初缩水了2150.9亿元,成为年内唯一规模缩水的公募基金类型。

与此同时,由于2020年债市波及债券型基金,从整体业绩来看,债券型基金的平均年内收益率也迅速走低。《证券日报》记者根据Wind资讯数据统计发现,今年以来截至12月29日,共有124只债券型基金(A/C份额合并计算)年内收益率告负,平均年内收益率仅为3.25%,较去年同期下滑了近3个百分点,业绩较为惨淡。

在今年的债基规模、业绩不尽人意的背景下,低风险承受能力投资者该如何挖掘明年债基的投资机会,又该怎样选择债券型基金,成为基金持有人的一大课题。

据《证券日报》记者观察,尽管今年以来债券型基金平均年内收益较为低迷,纯债型基金的收益不太理想,但可转债基金回报率逆势增长,为不少基金持有人递交了较为满意的答卷。

对于公募基金来说,可转债市场仍是一种配置型资产。随着今年以来可转债走出一波牛市行情,赚钱效应显现,可转债基金收益率也水涨船高。《证券日报》记者根据Wind资讯数据统计显示,截至12月29日,有数据统计的105只可转债基金的平均年内收益率达到10.46%,较债券型基金整体平均年内收益率高出逾7个百分点。

今年以来,债券型基金的基金经理们也正用实际行动逐渐加大可转债的投资比重,以助力产品业绩提升。据申万宏源证券策略研究团队数据显示,从券种配置方面来看,以债券市值与基金净值之比作为仓位指标,今年三季度大部分债券基金小幅增持可转债,债基的可转债仓位有所上调。其中,二级债基上调幅度最大,由16.47%上调至18.91%,其次是一级债基,上调0.84%可转债仓位,纯债基金和指数基金的仓位小幅增加。

债基收益率TOP20

8只为可转债基金

不少可转债基金的年内收益率排名位居债基前列。今年以来收益率排名前20的债券型基金中,有8只为可转债基金,债券型基金年度收益排行榜中的冠亚季军均被可转债基金包揽。排名前三的债基分别是南方昌元可转债,年内收益率近40%,位居第一。鹏华可转债紧随其后,以38.11%的收益率排名第二。华夏可转债增排位第三,年内收益率也达到36.33%。

年内收益率超过20%的可转债基金还有南方希元可转债、广发可转债、中银转债增强、华商可转债、博时转债增强、前海开源可转债、银华可转债。

尽管可转债基金在债基中表现优秀,但由于可转债基金大多是选择流动性较好、规模较大的可转债品种,而市场“暴涨”的可转债总规模较小,且可转债投资需要研究正股、债券利率等原因,投资门槛较高,十分考验可转债基金基金经理的投研实力。

所以若把时间线拉长来看,一些平均年内收益率较为突出的可转债基金则更值得基金投资者关注。据《证券日报》记者梳理,在剔除成立不足一年的新基金、同时为避免基金清盘的风险剔除规模小于1亿元的可转债基金后发现,近两年的可转债年内收益率均在30%以上的可转债基金仅有3只,分别是南方希元可转债、华夏可转债增强A、鹏华可转债A。

近期有业内人士坦言,对于2021年债市的稳定性依旧持谨慎态度,认为债券类基金仍有估值调整的风险。不过,也有机构对记者表示,对于偏好固收类基金的低风险承受能力投资者来说,选择注重风控的债券类基金在2021年仍是不错的投资品种。对于当下比较火热的“固收+”产品而言,可转债基金更有可能提供偏绝对收益、波动更加可控的策略。投资方式上可采取基金定投的方式长期持有,分散投资风险,提高盈利的概率。本报记者 王思文

关键词: 债基 收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