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A股市场跌多涨少,上市公司共有2525家股价下跌,仅有1567家股价上涨。基金抱团股前几日略有回暖趋势,当日又“跌回原形”,使得权益类基金跌势未改。同花顺数据显示,基金市场1个月来跌幅超过20%的产品共计388只,跌幅超过10%的产品共计3275只。自2月18日以来,基金指数7830余点跌至7140余点。

基金大面积回调的背景下,上银基金仍在不断发布新品。日前,上银基金共推出6只新发基金,其中5只为混合型产品,1只为债券型产品,拟任基金经理有高永、卢扬与倪侃等人。新发基金认购手续费低于同规模基金公司,仅1只产品手续费率高于0.12%。上银基金面临着明显的募集压力。

上银基金作为银行系基金公司,虽然有上海银行撑腰,但其主要发力于固收类产品,权益类基金表现弱势,产品发展严重失衡。除此之外,上银基金几年来承受着业绩增长压力,净利润持续下滑。有分析将其业绩下滑归结为权益类产品拖累,但经《每日财报》研究后发现,其业绩下滑实际另有隐情。

股债发展严重失衡,权益类表现弱势

上银基金成立于2013年8月份,由上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发起设立,其中上海银行持股达90%。作为银行系基金公司,其拥有珍贵的银行通道,在固收领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成立之初,上银基金将固收类产品尤其是货基金作为突破口,至今未能摆脱固收独大的局面,权益类依然表现弱势。截止2021年1月20日,上银基金总规模为844.40亿元,其中债券型产品规模为508.42亿元,货型产品规模为314.28亿元。以此计算,其固收类产品规模占比达97.43%。

上银基金产品类型发展失衡一直为外界所诟病。其权益类产品不仅规模占比非常小,业绩表现弱势,而且品牌建设力度不足,知名度低。截止2020年12月末,上银基金旗下混合型产品规模仅为15.89亿元,7只产品中仅有4只产品成立时长超过1年,另有2只新品规模小于1亿元。

上银基金涉足股票型产品的时间较晚,至2020年7月份才发布上银中证500指数增强型A/C,目前产品仅有3只(含指数型)。由于管理经验不足,再加上投研能力较弱,股票型产品6个月以来收益率均未超过5%,在同类产品中排名落后。值得注意的是,上银中证500指数增强型A/C自成立以来持续亏损,A型收益率为-4.60%,C型收益率为-4.80%。

实际上,上银基金也有意改变权益类发展弱势的局面。目前,其推出6只新发基金中,有5只属于混合类产品。不过上银基金时运不济,当前基金市场大面积回调,投资者短期内对基金市场持观望态度。

上银基金权益类产品知名度不高,投资者对其认可程度不足,即使降低认购手续费甚至不收手续费,其仍然面临着较大的募集压力。

投研团队实力不足,权益基金经理佳绩寥寥

截止目前,上银基金旗下共有39只产品,基金经理共计10人。从任职年限来看,其基金经理整体较为年轻,均任职年限1年又121天,低于行业均值。

上述6只新发基金拟任基金经理有高永、卢扬与倪侃等人。其中,基金经理高永显得尤为特殊。高永累计任职时长4年又79天,任职期间最佳回报率为13.57%。高永是固收类产品管理出身的,在此之前并没有权益类产品的管理经验,而上银基金却将上银丰益混合A/C交给高永来管理。

从履历来看,高永历任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产品开发及风险管理、货经纪人员,深圳发展银行资金交易中心债券自营交易员,安银行金融市场部理财债券资产投资经理,安银行资产管理事业部资深投资经理,后续于上银基金担任固收事业部投资总监兼研究总监。高永担任基金经理以来,所管理的产品悉数为固收类。

上银基金将权益类产品交予固收类出身的高永来管理,从侧面也反映出人才欠缺、投研实力不足的窘境。

除此之外,上银中证500指数增强型A/C的基金经理为徐静远。徐静远为新人基金经理,任职时长仅为257天,现任资产规模3.70亿元,任职期间最佳基金回报率为-3.81%。上银中证500指数增强型A/C自成立以来就由徐静远来管理,至今未能摆脱亏损,远低于同行收益率的17.55%。

除上银中证500指数增强型A/C外,徐静远还管理上银核心成长混合A/C,这两只产品自其管理以来同样陷入亏损的泥淖中。

权益短板拖累业绩?专户理财或为主因

几年来,上银基金业绩持续下滑,净利润较高点已完全腰斩。2016年至2019年,上银基金实现净利润分别为2.05亿元、1.05亿元、1亿元和7700万元。2020年中期,上银基金业绩下降尤为明显,仅实现净利润4900万元。

对此,外界有分析将其业绩下滑归结于权益类产品短板拖累,导致规模缩水,最终使得净利润大幅下滑。分析指出上银基金至今仍然严重依赖固收,但固收类产品管理费用较低,因此带来的收益有限。

不过《每日财报》发现,上银基金严重依赖固收确实不利于长期发展,但是业绩下滑却另有其因。

从历史业绩来看,上银基金在2016年尚能盈利2.05亿元,当时混合型产品规模也就2.20亿元,而股票型产品尚未涉足。2016年之后,权益类产品规模虽小,但整体还是处于波动上升趋势中,而业绩却持续下滑。以此推论,将权益类短板视为其业绩下滑的主因,或有偏颇。那么,问题出在哪呢?

经《每日财报》梳理上海银行年报后发现,上银基金资产规模自2016年以来就大幅下滑。2016年至2020年中期,其资管规模分别为1931.98亿元、1588.63亿元、1371.87亿元、925.71亿元和775.64亿元。上银基金资管规模除公募业务外,还涵盖专户理财业务,不过专户理财业务不对公众披露。

基金专户理财是指投资者将在证券经纪公司开立独立的进行股票交易的账户,然后把交易账号和交易密码交给专业的投资代理人进行投资操作的投资方式。

2016年,上银基金资管规模为1931.98亿元,减去当年公募规模534.11亿元等于1397.87亿元;2020年中期,上银资产规模为775.64亿元,减去当时公募规模530.81亿元等于244.83亿元。短短4年多的时间,上银基金专户理财规模大降1153.04亿元。由此可见,专户理财规模下滑才是导致上银基金业绩大降的主因。

上银基金新布多只权益产品,试图改变权益类弱势局面,但基金市场及其发展现状并不乐观,上银基金面临明显的募集压力。对其后续发展,《每日财报》将持续关注。

撰文/蔡海东

出品/每日财报

关键词: 专户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