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北京商报记者从茅台时空公众号了解到,“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江南大学联合科研项目成果鉴定会”近日在京举行,中国酒业协会、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等单位知名专家参与了鉴定。中国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茅台集团”)总工程师王莉也作为项目承担单位成员代表参与了本次鉴定。记者就此事咨询茅台方面,截至发稿,对方未予回应。
据悉,茅台并非首开白酒科研之风,近年来多家酱酒企业在科技方面发力。从酱酒生产、供应链到销售终端,酱酒与科技的跨界融合逐渐加深。江南大学副校长徐岩认为,尽管酱酒热仍在持续,但在新科技时代下,消费者不断提高对酱酒的品质要求和健康要求,酱酒产业仍然面临挑战。
成果通过鉴定
据了解,本次鉴定会成果由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贵州茅台”)和江南大学共同完成,项目分别为“酱香型白酒酿造酵母菌群特征机制多组学解析及应用”和“基于分子感官组学技术的酱香型白酒口味感知物质的研究及应用”。与会专家一致同意通过鉴定。
会上提到,项目承担单位通过微生物组学技术、生态酿造技术、风味感知技术的应用科学,揭示了我国传统酱香型白酒酿造微生物菌群的结构、功能特征以及风味奥秘,为酱香型白酒的优质、稳定、高效酿造提供了科技支撑,对于推动未来白酒科技创新发展具有良好的示范和指导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参与此次项目的王莉曾于今年2月被贵州省科协推荐进入2021年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省候选人名单,研究方向为发酵与轻工生物技术。当时,消息一出立即引发公众热议,不少网友调侃其为“白酒院士”。而在今年4月23日中国工程院公布的2021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中,王莉的名字最终并未出现。
提高生产效率
“白酒院士”落选并不影响酱酒企业在科技方面的发力。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近年来酱酒企业在“搞科研”上十分认真。国台、钓鱼台等酱酒企业均紧跟科技步伐。业内人士认为,酱香酒工艺复杂,生产周期长,传统依靠人力劳动的方式不仅消耗资源、效率低下,而且难以把好品控关。因此,更多酒企将科技带入酱酒生产中。
据了解,贵州国台酒庄有限责任公司曾投入7000万元,以机械代替人力,并研发“数字智能品酒系统”。改造后,一个生产车间从原来的180名酿酒工人降至64人,人均产能提升近3倍,白酒质量也更稳定。劲牌茅台镇酒业有限公司也曾进行酱酒技改项目,经过三期,项目投产后酱香原酒年产能达1.3万吨。
在前不久的2021贵州白酒企业发展圆桌会议上,江南大学教授范文来表示,贵州白酒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势必是关键一招。范文来以决定白酒品质的微生物发酵为例称,未来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要逐渐实现可控智能发酵,建立一条从制曲到酿酒的机械化示范线,从而提高酱酒产量和生产效率。
科技投入持续增加
如今,“科技热”成为酱酒热的另一个侧面,同时科技也在酱酒生产热和渠道热中扮演重要角色。数据显示,2020年茅台研发费用达5039.8万元,同比增长3.51%。此外,在酱酒企业陆续开启的各类技改扩建项目中,对生产线的技术改造成为投入的大头。酒企把技术看作未来生产的重要推力。
在今年糖酒会上,浪潮集团首席科学家张晖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新技术加持可以创造新的酒文化。在张晖看来,5G、物联网等新技术手段能够围绕整个产业进行底层赋能,数字化与酒业跨界深度融合则推动酱酒产业产生新的化学反应,对于酒企数字化转型有重要意义。
对于酒企布局科技之举,白酒营销专家晋育锋认为,物、智、云、大、移,即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这是科技发展的常态趋势,也是“所有加工制造业”企业技术进步与转型的必然方向,酱酒也不例外。
北京商报记者 赵述评 实习记者 赵丹
关键词: 茅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