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鱼竿装备卖到32000元!小小鱼竿“钓”起百亿大市场,怎么做到的→
要想鱼钓得好,手中的鱼竿非常重要,对于垂钓者来说,一支好的鱼竿可以让他钓出乐趣,尽兴而归。而对于威海人而言,小小的鱼竿带给他们不仅是乐趣,还是一个上百亿元的大产业。
小鱼竿大产业 价格昂贵还供不应求
山东威海,光威渔具,工作人员正在做一个现场演示,用手里的鱼竿拉动一辆近3吨的卡车。这支能拉动卡车的“大力士”鱼竿是远洋海钓的重型鱼竿,美国的客户曾经用这样的鱼竿钓上过600多斤的鲨鱼。
邓向阳的公司从1987年就开始生产鱼竿,早在1995年就已经是威海最大的鱼竿生产商,展厅里的上万个鱼竿品类在2020年为公司创下8个亿的销售额,其中5成以上远销海外市场。当然这套装备也价值不菲,配一个轮和配套设备,应该是5000美元(约合人民币32017元)。
最近,邓向阳他们正准备研发一款竞技用的淡水钓鱼竿,使用的原材料是用于航空航天领域的碳纤维预浸料,这种材料又轻、又韧、硬度还好,比传统材料有很大的提升。
电动渔线轮一直被誉为渔线轮里的王者,而且也是潮流玩家出海钓鱼的必备配件,日本市场售价为每个5000-7000元人民币不等。别看价格昂贵,但在东南亚和欧洲市场十分畅销。
相比于传统渔线轮,电动渔线轮只需要动动手指推动电机就可以跟大鱼博弈,而且很轻松就就能把大鱼钓上来。电动渔线轮还能清楚记录钓到鱼的水层深度,便于分析不同鱼类的生活水层。可谓是神来之笔,想钓什么鱼就能钓到什么鱼。年轻钓手更愿意为新颖炫酷的装备买单。
电动渔线轮最早起源于日本,需要用编程去控制它的运行过程,王唯最初做这款电动渔线轮的时候,高薪聘请了研发团队,最终实现国产电动渔线轮零的突破。
电动渔线轮之所以被称为渔线轮中的王者,不仅要编程,还要在制造中加入电机马达和芯片等电子元器件。只要技术参数有调整,就要对电动渔线轮的稳定性进行测试。
这个机器是专门用来测试电动渔线轮的,模拟的是放渔线100米长,钓住15公斤的鱼,拉力会将渔线反复拉扯,这个过程要持续6-8小时。期间要观察电机马达在不停转动的情况下是否可以自动控温,防止烧机。这样的测试需要反复进行半年才能算是可以出厂的合格产品。
2020年,王唯家的渔线轮卖了6000多万,电动渔线轮占了1000万,从今年的订单来看,仅是电动渔线轮就签了2000万的订单。
目前,王唯的订单大部分来自跨境电商。同样在威海做跨境电商渔具销售的申登攀也赚了不少钱。26岁的申登攀靠着在平台上卖仿生鱼饵,2020年的销售额超过了6000万。今年预计能实现挣上一个亿的“小目标”。
申登攀是云南人,在威海上大学的时候看中了这里的渔具产业,毕业以后就和三个小伙伴做起了渔具生意,主要面向海外客户。
凭借威海渔具完整的产业链条和强大的生产能力,申登攀建立和推广了自己的品牌,今后无论制造业转移到哪里,他都能牢牢把握市场。
威海的杆儿 临湘的标儿
钓鱼高手中流传一句话:想要钓大鱼,就得手不离竿儿,眼不离标。而这个标就是淡水钓鱼中最为重要的配件——浮标。具有“中国浮标之乡”称号的临湘,几乎每个月都会举办大大小小的钓鱼赛事。
临湘浮标历史悠久,产业化的形成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那时候的浮标材料以芦苇为主,价格低廉,技术含量也不高。此后,浮标的材料从芦苇、羽毛等慢慢转向了巴尔杉木和纳米材料。
浮标看似都是枣核形,但形状稍有差异就会影响入水后翻身速度的快慢,以及在水中的状态,而这些都是能否钓到鱼的关键。所以小小浮标包含的生产技术含量并不低。
正在进行测试的浮标是临湘一家浮标生产企业最新研发的第三代碳纤维电子浮标。从测试结果来看,这支浮标不仅重量轻,入水后翻转极快,而且使用碳纤维做出来的浮标硬度好,韧性强,还不容易损坏。
这款浮标主要针对于喜欢夜钓的客户,浮标上安装了电池和夜灯等小型电子器件。相较于传统电子浮标重量大、易损坏等问题,这款浮标将新材料和新技术结合以后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每年这个时候是钓鱼的黄金期,也是临湘钓具电商们最为忙碌的时候,518、618促销活动更让这里的电商赚的盆满钵满,不少公司一个上午就能接到上万份订单。
张常的公司创建不到十年,靠着临湘这个浮标产业基地他已经收获了不小的财富,2014年以来的浮标销售额每年都超过千万,今年的预计销量更是可以突破5000万以上。
目前,每年从临湘产出的浮标约有两亿支,年产值超过35亿元,3000多个浮标品种不仅远销东南亚和欧美等20多个国家,还占据国内浮标市场份额的百分之八十。也就是说,国内每十支浮标中就有八支产自湖南临湘。
【半小时观察】小渔具“钓”出大市场
在不少人眼中,鱼竿、渔具是一类非常普通的休闲娱乐器材,但这其中的门道可不少。从电动渔线轮到碳纤维电子浮标,小小渔具中到处是满满的科技感。在渔具行内有句话“威海的杆、临湘的标”,说的是上述两个地方在这个行业细分领域各自占据的头部地位,让人欣喜的是,这一头部地位的取得,不再仅仅依靠规模、价格的优势,而更多的是在向创新和科技要动力,它们的实践和努力其实也是国内众多特色专业小镇转型升级的写照。希望未来它们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快、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