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在“住房不炒”的大背景下,监管严查资金去向,小微企业房抵贷迎来一轮强力监管。但是依然有不少企业,乘着小微贷这波政策东风,赚得盆满钵满。
日前,泛华金融发布了2021年一季度经营数据。数据显示,公司一季度累计助贷贷款金额达到28亿元,同比猛增143%;其中基于平台模式的收入达到3.3亿元,同比增长29%。
消金界了解到,泛华金融发放贷款的主要资金来源是与其信托公司伙伴合作的“信托放款模式”。
一方面,公司通过转介借款人需求,连接信托公司作为资金方和放款通道;另一方面又通过合伙人模式展业,合伙人既要缴纳高额的风险缓释金,又要进行兜底代偿。泛华金融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稳赚不赔”。
但是当下监管趋严的形式下,该模式也面临着种种挑战。
一季度放款同比增长143%,2021年计划投放贷款200亿元
近日,中国房抵贷海外上市第一股“泛华金融(FANH.US)”发布2021年第一季度未经审计的财务报告。
数据显示,该公司一季度累计助贷贷款金额达到28亿元人民币,同比猛增143%;利息和费用总收入4.3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3.9%。其中,基于平台模式的收入达到3.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9%;净利润为8600万元人民币,2020年同期净亏损6570万元。
此外,泛华金融还公布了实际不良贷款率。需要指出的是,其金融资产质量呈现不断下降趋势。
在合作模式下,第一留置权贷款的实际不良率从2020年12月31日的6.7%上升至2021年3月31日的7.7%,第二留置权贷款的实际不良率从2020年12月31日的4.6%上升至2021年3月31日的4.9%。
在传统的便利模式下,第一留置权贷款的实际不良贷款率从2020年12月31日的38.2%上升至2021年3月31日的39.0%,第二留置权贷款的实际不良贷款率从2020年12月31日的31.6%上升至2021年3月31日的35.1%。
而此前据公开数字,在2016-2018年间,其不良贷款率(逾期90天以上的贷款)分别为1.50%、1.66%和2.50%。
对此,泛华金融方面表示,传统模式即原有老业务的存量资产,该部分资产是以余额口径统计的,绝对业务量很小。
“基本所有的疑难客户都去了那里,”多位接近泛华金融的从业者表示,在实际业务中,泛华金融以“风格激进”著称。与市场上同类产品相比,其产品利息高、放款快、额度高,且风控条件较松。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目前,泛华金融累计服务小微企业主约15万名,累计推荐发放贷款逾500亿元;2021年公司计划投放目标为200亿元。
一面连接信托资金,一面向合伙人转移风险
业务风格奔放的背后,根源还在于泛华金融的“合伙人模式”。
2019年1月,泛华金融正式推出小贷业务新模式——平台运营模式。其具体的做法是,寻找市场上合适的机构作为贷款合伙人,由他们推荐客户给泛华金融,泛华进行风控审批调查后,最终推荐给资金方放款。
在这一模式中,贷款合伙人需要为他们所推荐的贷款,缴纳贷款金额的10%~25%作为风险缓释金。
另一方面,泛华金融发放贷款的主要资金来源是与其信托公司伙伴合作的“信托放款模式”。据公开资料,其合作的机构主要包括外贸信托、湖南信托、陕国投信托、中海信托等。
“公司认购25%的信托计划劣后级份额,需要不断投入劣后资本,才能持续做大规模,”泛华金融首席执行官翟彬曾于2019年公开表示,公司在资金上面临较大压力。
也就是说,合伙人所缴纳的风险缓释金,能完全覆盖劣后级份额的部分。由此,泛华金融的劣后级风险向贷款合伙人进行了转移。
其次,在资金来源方面,有业内人士表示,其中九成以上的信托贷款,均是与外贸信托合作。
而近年来,监管层在信托资金流入房地产领域的态度开始收紧,房地产信贷遭到了严格的调控。
就在2020年,外贸信托通过泛华金融发放的房抵贷,被法院认定涉嫌以“套路贷”的方式诈骗,并被立案侦查。
此外,最重要的,从合规角度考虑,今年以来,监管严查经营贷、消费贷流入房市、股市。而泛华金融所面向的客群,有实际经营数据的主体规模并不高,很大程度上并不满足对于监管对于小微业务真实性的考核。
“现在很多已经批复的客户,都在排队等待放款。”一位来自深圳地区的泛华金融员工表示。消金界了解到,在信托监管趋严的形式下,泛华金融也在接触城农商行和持牌AMC的资金。
尽管面临一定的政策风险,但是毕竟“抓住了最好的人群、最好的资产”,因此从资产投放角度来看,依然是大家眼中的优质业务。
金融机构做房抵贷,赌的就是房价上行。然而,泛华金融连年攀升的不良率,也引发业内人士关注。
来源:消金界
作者:黑玛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