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医疗健康行业踏入资本市场早已屡见不鲜。

思派健康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思派健康”)于近日,向港交所正式递交了招股书,虽然在此之前便已获得了腾讯投资、IDG投资等机构的青睐,但营收结构单一、多次遭遇行政处罚的思派健康此次正式冲刺资本市场胜算几何?

背靠腾讯、IDG,靠特药药店赚钱

思派健康成立于2014年,其并不关注医疗中的某一领域,而是负责将中国医疗健康系统的患者、医生、医疗机构、制药公司及支付方联系起来。合作方包括医药创新者、医生、医院以及保险公司。

营收主要来自三方面,分别为医生研究解决方案(PRS)、药品福利管理(PBM)及供应商与支付方解决方案(PPS)。

其中PRS业务,主要以支持制药公司临床试验的药物研发过程为主,该业务超过95%的客户从事肿瘤药物研发,以2020年全年收入计算,其PRS经营着最大的肿瘤临床试验现场。

PPS则是将三甲医疗机构、医生和体检机构联系起来,提供综合健康管理服务。截至目前,拥有约1000万名个人会员及500名企业客户提供服务。

PBM业务则以特药药房业务为主,特药药房是经营特殊疾病药品零售药店的简称,特药是高价值的处方药,通常是针对癌症等重大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创新药物。PBM公司则是协调保险公司、制药公司、医疗机构及药房之间的药物处方流及经济流,以有效管理患者及支付方的处方药支出。旨在更好地管理服用特药的患者,并更好地采购、储存和分发特药。

根据灼识咨询报告显示,中国特药市场过去几年稳步增长,由2015年的人民币1470亿元增加至2020年的2445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0.7%。尤其是,2020年肿瘤特药为中国特药市场最大份额的特药,占总市场份额62.2%。预期于2030年中国特药市场将进一步达到人民币11171亿元,2020年至2030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16.4%。

思派健康的特药药店便是专注于治疗肿瘤及其他危重疾病的特药。“我们的药房专门提供治疗癌症及其他危重疾病的处方药。我们提供多种特药,包括新推向市场的创新药物。”思派健康表示。

三项业务中PBM营收也是思派健康的主要营收来源。目前思派健康在全国范围内正持续扩张店铺,已拥有81家特药药店,2018年至2020年平均每间药店的销售额为43万元、128万元和266万元,营收分别达到5440万元、8.64亿元和24.82亿元,占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40.89%、83.12%和91.94%。

一间特药药店的高销售额也吸引了无数资本的加持。据企查查显示,思派健康目前已经历7轮融资,2016年1月就首次获得了平安创新基金等投资的1000万美元,随后IDG资本、腾讯投资、斯道资本、鼎盛投资等多家知名投资机构参与投资,投资金额相加约35亿人民币。

三年亏损34亿,多次受到行政处罚

只是,被资本看上的特药药店是门好生意吗?

据《招股书》显示,2018年至2020年以及截至2021年3月31日止三个月,思派健康的营收分别为1.33亿元、10.39亿元、27亿元和7.65亿元,分别录得年内亏损人民币2.4亿元、5.96亿元、10.4亿元和15.73亿元,呈现持续扩大的局面,亏损累计相加得34亿元。

亏损的钱都用在了哪些方面?据《招股书》显示,思派健康最大的开支项是行政开支,2018年至2020年分别为1.44亿元、2.19亿元和3.61亿元,2021年截止3月31日为1.3亿元。

相对应的研发支出仅为1822万元、2485万元、4574万元和1305万元,所占比例从13.7%下滑至1.7%。

除此之外,思派健康虽获得众多资本加持,但据企查查显示,前十名股东均有股权出质的情况,共同点是质押数量均较小,且出质日期为2021年7月29日,质押公司均为思派健康产业投资有限公司,该公司控制企业高达92家。

而该公司的子公司之一医凌(上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曾因编造虚假计税依据于2019年9月10日受到上海浦东税务局的行政处罚,仅过去6天,9月16日又再次因违反税收管理受到行政处罚,罚款1万元。

思派健康创始人马旭广控制的思派健康科技(广州)有限公司,全资持有的深圳思派诊所则于2019年3月和6月两次受到行政处罚。

此前3年多亏损34亿元的思派健康,有腾讯投资、IDG投资等明星机构加持,近日又冲刺港交所,思派健康在募资用途中表示,将用于进一步扩充PRS、PBM和PPS业务,你看好特药药店吗?欢迎下方留言讨论。

关键词: 三年亏损 思派健康 港交所 资本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