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疫情暴发后,生鲜的线上购买需求爆增,这让在生死线上挣扎许久的生鲜电商获得“重生”机会。不过,商业的车轮滚滚向前,行业的发展千变万化。如果说曾经打得你死我活的生鲜电商赛道争夺的仅仅是农业产业链中“零售”的一环,那么,当下阿里、拼多多、京东持续布局的“农业梦”,则将“战线”扩展至农业的全链条。

这种火药味在去年末已露出苗头。

10月:拼多多创始人黄峥称,“买菜是个苦业务,必然也是个长期业务。”

11月:京东零售CEO徐雷表示,“生鲜赛道具备区域、本地化和长期三个主要特点,京东希望建立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而不是靠短期补贴的流量生意。”

12月:阿里副总裁李少华在首届数字农业50人论坛上谈到,“阿里把做农业当作长线任务,没有短期KPI,将用三年、五年甚至用30年的时间周期来布局。”

到了今年,“三巨头”在农业上的投入有增无减。很明显的趋势是三巨头这场关于农业的战争,已进入新阶段。

到了2019年,为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阿里巴巴成立了数字农业事业部,通过建设数字农业基地,打造数字农业样本,让数字红利普惠广大农民。

农产品是拼多多的“发家之本”,很多用户都是通过拼购便宜的农产品而成为台的粉丝。

数据显示,上半年,拼多多台中单品订单量10万+的爆款农产品便超过了4000款,订单量100万+的农产品超过30余款,包括新疆小红杏、大凉山软籽石榴等在内的网红爆款水果,都产自边远地区。

2020年,京东成立数智农业生态部,着力打造农产品流通大中台,通过联合政府与行业力量,打通农业产业链及现代流通体系,在助农增收和城乡经济融合方面为乡村振兴带来了新的增长动能。

2021年,京东正式落地“农产品大流通战略”。是基于商品集采、数字化改造、仓配网络、渠道拓展四大能力,通过培育新农人、打造数字农场、创建农业现代化产业园、农批市场数字化改造、智能化仓配网络、大数据精准营销等众多手段,全面提升农产品生产、流通与营销的数智化水

不过,很长一段时间,京东自营电商被“烧钱”的仓储资源捆绑拖累,倒逼京东物流向外扩张业务、增加收入。按计划,2022年京东物流要实现千亿营收,外部收入占比50%。

不过,京东物流满足其农产品上行的“基础设施”——农产品上行对物流效率、冷链、智能仓储等的高要求。但如何打通产业链与物流间的壁垒,如何更好协同,将是难点。

但随着各类电商入局农业,这种问题正在被缓解。并且,“新三农”逐渐走向成熟——“新农具”手机,“新农资”数据,“新农活”直播带货。农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全国1000多万返乡下乡创业创新人群中,有55%运用了“互联网+”等新模式。

国家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主任王小兵认为,数字乡村有三个着力点,一个是智慧农业,二个是乡村社会的数字化治理,三是政府部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拼多多董事长兼CEO陈磊则表示:“过去的六年,拼多多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和分布式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农地云拼’模式,将分散的农业产能和分散的农产品需求在“云端”拼在一起……让曾经不好卖的农产品,成为百姓餐桌上的‘香饽饽’,丰富了消费者的‘菜篮子’,鼓足了农户的‘钱袋子’。”

目前来看,阿里,拼多多等台以深入到供应链环节的方式,正在持续扩大农业布局。

但农业供应链与互联网相结合,急需解决的核心问题仍是:农产品的品控分级以及仓储周转过程的标准化的难度极大。

打个比方,现在市面上的商家主要对成熟后的农产品,按大小、品相等特征进行筛选、包装,但如果想真正做到标准化,则需要深入到农产品培育、种植环境,包括选种育苗、肥料农药等环节,且都需要建标、控制,增强农户、商家自身的品控能力,才能缩小口感、品质差异。其次是物流、仓储的标准化。阿里、拼多多、京东均有落地。但目前来看,还没有任何一家台可以做到真正可以向行业普及的标准化。

而最大的现实是,仅靠商业巨头从销售端自下而上发起的改造,与供给侧的需求信息相匹配,最终也无法推进整个产业的线上化、标准化革新。

巨头们对农业供应链的持续加码,如果可以凭此打下较好的农业数字化基础,那么势必对我国农业产业链数字化的加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拼多多 阿里京东 持续扩大 农业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