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有史以来全球最大的IPO上市交易,却因为暂停上市被推到资本市场的风口浪尖,从“蚂蚁上市批发千亿富豪”到“财富盛宴终止”,蚂蚁集团上市造富梦戛然而止。

披上科技外壳,蚂蚁集团一度想摆脱身上金融的“标签”,最终还是没能逃过金融的监管。历经三次约谈,蚂蚁整改仍在路上。

按照金融监管部门对蚂蚁集团提出的整改要求,一年以来,蚂蚁集团包括对借呗、花呗以及ABS做出了诸多调整,其中日“借呗”在银行等金融机构名称被调整为“信用贷”;上半年其还成立了消费金融公司,承接两家小贷公司业务;还对金融控股公司以实现金融业务全部纳入监管做出了诸多调整。

接下来,蚂蚁集团距离上市还有多远的距离?

“借呗”改名

日,蚂蚁集团旗下产品“借呗”正式更名“信用贷”。

在点击进入原借呗页面时,会跳出弹窗提示“你的借呗已更新为信用贷,更新后借款、查账还款均保持不变”。“信用贷”在页面顶部的位置展示“由某某银行提供金融服务”的信息,并在可借余额下,小字标示出年利率(单利)的信息。

根据借呗方面的回应,由重庆市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下称“蚂蚁消费金融”)提供的服务会继续显示“借呗”品牌,也就是说“借呗”将成为蚂蚁消费金融的专属品牌,而银行等金融机构独立提供的信贷服务则会在“信用贷”页面展示,显著标识出金融机构信息,与借呗品牌相隔离。在品牌隔离过程中,用户的服务体验不会受到影响,开通、查账、计息、等核心流程不会发生变化。

借呗方面还表示,“信用贷”的授信额度、利率由服务提供方根据用户信息动态审批决策,不受此次品牌隔离工作影响。后续如用户信用记录、资质信息发生变化,则可能导致评估结果的变化。

易观高级分析师苏筱芮向《证券时报》表示,“借呗”品牌隔离实际上是对信贷服务的底层实施了“穿透”,有利于金融消费者更好地了解服务背后的实际提供方,究竟是银行、消费金融公司还是其他机构,能够帮助金融消费者在申请相关服务时更好地作出选择和判断。

改名等于“分家”?

借呗“改名”,蚂蚁集团准备已久。

时间拨回到4月12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等金融管理部门再次联合约谈蚂蚁集团。此次约谈的整改方案第一条就指出:要纠正支付业务不正当竞争行为,在支付方式上给消费者更多选择权,断开支付宝与“花呗”“借呗”等其他金融产品的不当连接。

整改期的蚂蚁集团,从阿里巴巴(9988:HK)财报中能够窥出蚂蚁集团业绩表现。根据阿里巴巴发布的截至2021年6月30日的2022财年第一季度财报数据显示,一季度阿里巴巴从蚂蚁集团获得的投资收益为44.94亿元,比2020年四季度的71.82亿元环比下降了37.4%。

整改路漫漫

时移世易,蚂蚁集团的IPO失败,被看作一场大型财富盛宴的停摆。

2020年11月2日,四大监管部门联合约谈蚂蚁集团;次日,上交所发布《关于暂缓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科创板上市的决定》,暂缓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科创板上市。一时舆论哗然。

此后经过了三轮约谈,蚂蚁集团调整的方向也愈发清晰。

按照今年4月金融管理部门对蚂蚁集团提出的5方面整改内容,除了回归支付本源外,还包括依法持牌、合法合规经营个人征信业务,保护个人数据隐私;依法设立金融控股公司,严格落实监管要求,确保资本充足、关联交易合规;完善公司治理,按审慎监管要求严格整改违规信贷、保险、理财金融活动;依法合规开展证券基金业务,强化证券类机构治理,合规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

如今,距离蚂蚁集团暂缓上市已满一年之久,其整改之路却始终未断。

今年初,蚂蚁集团下架了互联网存款产品;紧接着,蚂蚁集团下调了花呗、借呗额度。此外,“花呗”、“借呗”上线了年化利率展示,帮助用户更直观理解负债成本,合理规划自身负债需求。

4月中旬,阿里巴巴集团发布公告称,蚂蚁集团将整体申设金融控股公司。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表示,所有从事金融活动的机构全部纳入金融控股公司接受监管,健全风险隔离措施,规范关联交易。

针对设立金控公司,蚂蚁集团2020年9月初曾在回复问询时透露,公司拟以全资子公司浙江融信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下称“浙江融信”)为主体申请设立金融控股公司并接受监管,并由浙江融信持有相关从事金融活动的子公司的股权。

图片

此后,蚂蚁集团又调整了花呗合作金融机构,“重庆市蚂蚁小微小额贷款有限公司”被银行替代;花呗授信额度的决定权转移到新的资金方手中,花呗用户也逐步接入央行征信系统中。

整改之路漫漫,蚂蚁集团未来能否实现上市梦?欢迎留言讨论。

关键词: 借呗改名 蚂蚁集团 距离上市 多远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