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梯田如链似带,层层叠叠,高低错落。耳畔,山野清风徐徐,鸟语虫鸣,清脆悦耳。屋内,三五好友成聚,围炉煮酒,惬意悠然。
春色晕染成画,榕江县计划乡加宜苗寨“月亮山居”民宿群迎来一拨又一拨游客。远山、梯田、村落交相辉映,更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古朴的人文民俗,让身心皆醉的游客发自肺腑地赞叹,“在这里,拥抱‘烟火’和‘诗意’。”
满眼的风景,遍地的风情。走进黔东南,你会发现,诗和远方,人间烟火气,在这里自然融合,无愧有“疲惫心灵的栖息地”美誉。
“烟火”与“诗意”的重合,抚慰疲惫心灵的独特魅力,让黔东南成为无数游客的向往之地。数据显示,“十三五”时期,黔东南州累计接待游客4.83亿人次,旅游综合收入4200亿元,分别是“十二五”时期的2.9倍和3.2倍。2021年全州旅游接待7668.7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739.49亿元。
亮眼的数据有力的证明了,黔东南正由“疲惫心灵的栖息地”向“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目标大步迈进。
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是黔东南发挥自身优势,实现后发赶超,推动跨越发展的特色路径。也是黔东南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美丽经济”的最优切入点和最佳路径。
实现目标,黔东南自信满满。千百年时光淬炼与多年的精心呵护,黔东南已手握两张王牌,一个是民族文化,一个是生态环境。
灿若星辰的民族文化和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是黔东南当之无愧的两个珍贵“宝贝”,也是黔东南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的优势资本。
这里,最厚重的底色是绿色。500多座青山、2900多条河流,形成了山环水绕、山水相依的秀丽景色。高达68%的森林覆盖率,让“绿色王国”名号不胫而走。
这里,最绚丽多彩的是民族文化。境内居住着苗、侗、汉、布依等46个民族,星罗棋布的3000多个民族村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铸就了“文化千岛”。中国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国家级非遗项目的数量都居全国市州级第一,侗族大歌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原生苗侗民族文化的灿烂,原始山水自然生态的美丽,黔东南的神奇与魅力都被浓缩在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这两个“宝贝”中。山水文化奏合鸣,黔东南用好两个“宝贝”,走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之路,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丰富旅游业态、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质量等,使全州旅游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唱响了“民族原生态·锦绣黔东南”旅游品牌。
一批闻名遐迩的知名景区景点跃上新台阶,雷山西江千户苗寨景区通过国家5A级质量景观评审,镇远古城、丹寨万达小镇入选第一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成功推出魅力黔东南钻石线路、乡村旅游深度游线路、山水风光——历史文化精品旅游线路、黔东南州康养旅游精品线路、黔东南民俗节庆赶集游推广线路、环雷公山苗族文化精品旅游线路、非遗研学精品旅游线路等十大文化旅游精品线路,让黔东南旅游品牌深入人心。
用两个“宝贝”,织一方“锦绣”。
如今,黔东南旅游“家底”愈加丰厚,全州已成功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66家,国家4A级旅游景区15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1家。全州打造了35个旅游商品基地、28个旅游商品街区、57个康养旅游基地、24个研学旅游基地、6个低空旅游项目、20个主题公园、32个夜间经济聚集区。
旅游“一业兴”带动“百业旺”。
据统计,“一码游贵州”黔东南专区2021年全州累计访问量逾为2043万次,全省排位第4位,全州新增商户736家,共计1230家,全省排名第4位,全州累计完成交易超746万元,全省排位第3位,有效带动“苗侗山珍”特色农特产品的黔货出山。
集刺绣生产、销售、研发、培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旅游观光策划等为一体的施秉县舞水云台旅游商品开发有限公司,与黔东南旅游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不断做大做强,2021年产值达2200万元,带动1000多名村寨妇女就业增收,公司主营的苗绣产品畅销国内外。
“旅游饭”越吃越香,“旅游路”越走越宽,黔东南旅游产业风生水起正当时。2021年,该州开展旅游专题招商30次,新增签约文化旅游项目签约101个,项目签约资金87.88亿元,2021年新增到位资金89.61亿元(含存量项目)。组织开展各类线上线下宣传营销活动30余场次,巩固了杭州、长沙、广州、佛山、桂林等重要客源城市,拓展了济南、武汉、昆明、南京等新客源市场,不断唱响该州“民族原生态·锦绣黔东南”文化旅游品牌。
今年,黔东南将继续把旅游产业化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柱,用好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两个“宝贝”,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力争在项目落地、招商引资、市场主体培育、业态升级、服务质量提升等多方面取得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