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奈雪的茶高调登陆港股,首日破发,当日收报17.12港元,较发行价跌13.54%,引发二级市场“骚动”。滴滴出行则低调在美国纽交所挂牌,当日盘中一度上涨28.6%,最后收于14.14美元,市值678亿美元。
一高一低之间,上半年中资企业IPO热潮终于迎来完美收官。而这两家企业的上市表现,也多少成了这次IPO热潮的缩影——在资本市场里,总是有人高歌狂欢,也有人失望落寞。
在全球经济稳步复苏的大背景之下,2021年全球IPO市场表现活跃。
毕马威近期发布报告指出,上半年全球资本市场募资总额和上市总数分别为2100亿美元和1047家,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196%和134%。
这其中,中国A股和中国香港市场贡献了关键力量。截至6月23日,在IPO募资总额排名前五的证券交易所中,港交所以260亿美元位列第三,上交所以206亿美元排名第四,仅次于纳斯达克和纽交所。
在这排名前四的交易所里,随处可见中资企业身影。据亿欧EqualOcean统计,上半年IPO热潮中,共有320家中资企业在A股(245家)、港股(39家)、美股(36家)成功上市。
A股:七成企业在科创板和创业板上市
整体概况——IPO总数较去年翻倍
2021年上半年,A股沪深两市共有245家企业上市,较2020年同期增加了126家,同比增长105.88%。首发募资总额达到2109.50亿元人民币,较2020年同期增长51.46%。
从IPO数量和融资额度来看,在过去两年半,A股市场2021年上半年的表现仅次于2020年下半年。
其中,科创板更是从2019年6月13日正式开板以来就表现亮眼,至今年6月30日已迎来301家企业上市。
2019年全年有70家公司登陆科创板,包括金山办公、传音控股、澜起科技、华熙生物等;2020年145家,包括中芯国际、福昕软件、寒武纪、华润微、凯赛生物等;2021年上半年86家,包括天能股份、中网软件、生益电子等。
2020年第二季度以来,科创板上市企业数量在整个A股市场上市企业数量占比一直维持在30%-40%上下,已然成为我国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的港股热潮,源于一系列利好新经济成分的改革措施。港交所在2018年4月修改了上市机制,接受个人股东同股不同权架构的公司在港上市之后,陆续迎来了小米、美团、阿里巴巴等新经济公司入驻。
2020年香港市场出现中概股二次上市浪潮并延续至今。Wind数据统计显示,2020年港股IPO发行规模达到3975.28亿港元,仅次于美股和A股,排名全球第三;前十大IPO中,中概股回归公司占据6席。
而今,越来越多巨头企业选择赴港二次上市,比如全球最大的旅游零售运营商、免税巨头中国中免。中国中免于6月28日发布公告称,公司已于6月25日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毕马威中国合伙人朱雅仪预计,未来几个季度,港股医疗保健、生命科学、物流和供应链、及金融科技等新经济板块,新股上市活动势头将维持强劲。
美股:超7成IPO中概股股价下跌
2021年上半年,中资企业赴美上市热情空前,IPO数量和募资额度都较去年同期大幅上涨。这是2019年至今,赴美IPO中资企业数量最多、融资额最大的一个半年度。
截至6月30日,今年上半年赴美IPO的中资企业共有36家,其中有23家登陆纳斯达克,13家在纽交所登陆。首发募资总额为136.62亿美元,约合833.1亿元人民币(按7月1日汇率)。
从首发募资总额来看,排名前三的行业分别为软件与服务,食品、饮料与烟草,零售业。值得注意的是,食品、饮料与烟草行业仅有雾芯科技1家企业IPO,但其首发募资额高达13.98亿美元。
从企业上市后股价表现来看,截至6月30日,36家中概股中6家股价上涨、28家下跌(6月30日上市滴滴出行和普普文化未录得股价涨跌数据)。
涨幅超50%的企业仅有3家,其中图森未来涨幅最大,为78.10%,其次是叮咚买菜62.84%,知乎59.53%。
有16家企业下跌幅度超30%,包括5月7日上市的保险科技平台水滴公司(-33.20%)和跨境电商平台洋葱集团(-38.14%),1月份上市的雾芯科技(-70.42%)等。
尽管中资企业赴美融资热情不减,但目前来看市场表现不尽如人意。眼下,国内加强对赴美上市企业存在的数据泄露风险的管控,也给下半年赴美上市的企业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因素。
结语
回顾上半年IPO热潮,中资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资本市场表现出强劲实力。2021年上半年上市企业融资额全球前十的企业中,半数企业来自中国香港和内地。
展望2021年下半年,虽然美股由于监管加强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但A股和港股资本市场仍可期待。
安永报告提到,截至6月21日,A股共有633家排队企业;其中科创板和创业板是上市的主力军,有55%的排队企业计划在创业板上市,23%的排队企业计划在科创板上市。
德勤报告也指出,A股方面,随着科创板的稳定发行以及创业板的注册制改革, IPO数量会有较大增长,中小规模的制造和科技行业会在发行数量上处于领先。港股方面,预期2021年香港新股市场可融资超过4000亿港元,而中概股回港二次上市热潮仍将持续。
*注:中资企业包括A股+美股中概股+港股中资股;其中,港股中资股包括H股、红筹股、中资民营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