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芦淞区的老体育馆内,各个场馆的运动氛围不减当年。记者/伍靖雯 摄

位于芦淞区的老体育馆内,孩子们来此健身、训练。记者/伍靖雯 摄


【资料图】

这个夏天,“厂BA”掀起了全体市民的运动热情,也让一座座体育馆变得格外引人关注。

设计新颖、功能齐全的体育场馆,往往是一座城市的地标,也是时代变迁、城市成长的见证。

从1973年建成的株洲市体育馆,到2006年对外开放的株洲市体育中心,再到如今不断完善的“10分钟健身圈”,悠悠数十载,传承的是株洲这片土地的奋进青春,满足的是市民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从河东到河西,两代体育馆都是株洲的“门面担当”

老建筑是一座城市的“根”与“魂”。

对于许多株洲人来说,从小到大的记忆里都有株洲市体育馆的身影,或是来这里运动、看比赛,或是来这里追星、看文艺演出……

但这座老体育馆的故事,还要从株洲的“厂矿文化”说起。

株洲作为国家重点布局的工业城市,建市初期,一大批有志青年从全国各地奔赴而来。

每逢节假日,他们会自发组织各类体育赛事。

当时,株洲多为田径场和球类综合性体育场,虽然场地条件简陋,但球场几乎没有冷清下来的时候,各个厂矿的职工们下班后,最爱以“球”会友。

1972年,我市举行了一次乒乓球职工联赛,几十家单位组织了上百支队伍参加。

原市体育系统工作人员陈惠芬此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看到株洲的运动氛围火热,1973年全国青年篮球赛时,省里把分赛区设在了株洲。但当时的株洲并没有承办大型体育赛事的室内场馆,最终的方案是对球类综合性体育场进行升级改造。

为了赶在比赛前完成施工,当时市里发动社会各界参与挖土、打地基,24小时轮班施工,仅用43天时间就完成了体育馆的改造项目。

大家对体育的热情更延续到观赛上,4000多张门票刚一发售就被抢购一空。不仅如此,赛事结束后,这座场馆的人气更高了。株洲也组建了自己的男、女青年篮球队,经常在这里训练。

这座场馆建成时,河西还是一片农田。这个体育馆所在之处,当仁不让成为了城市核心地标。

历史无声,岁月有痕。

1988年底,株洲大桥竣工通车,此后,河西也迎来翻天覆地的改变。

同样是为了迎接一场运动盛会,2004年6月30日,株洲市体育中心正式开工,并于2006年完工。

这座场馆由梁思成建筑奖获得者崔恺设计。相比株洲市体育馆,新馆建设已时隔31年,从设计理念、建筑面积到场地功能等各个方面,都体现了全然不同的升级换代,也展现了新株洲的形象。

不少摄影爱好者和市民朋友们,都拍摄过株洲市体育中心的远景照片。这座场馆以“过江龙”为创作主题,远远望去,900余米的钢构屋顶蜿蜒相连,仿若一条腾空过江的巨龙,气势磅礴。

北临湘江、与巍峨的石峰山隔江相望,怡人的风景环绕,让这座体育中心更显文旅气质,还在2006年全国百年建筑优秀作品评选中摘奖。

费翔、腾格尔等明星都曾来此演出 从省市级跃升承办国际性赛事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热爱。

位于芦淞区的老体育馆,承载了当时株洲人体育、文化生活的青春记忆,来过这里的明星不胜枚举。

比如,最近因为电影《封神》再度活跃于公众视野的费翔,就曾在株洲市体育馆开唱;我们熟悉的腾格尔、刘晓庆等明星,也曾在这里登台演出。

而在体育赛事方面,如果说老体育馆主要承办的是省市级体育比赛,那么株洲市体育中心,则百尺竿头更进一步,2009—2011年全国排球联赛、2003年和2016年国际男子篮球四国赛、2018年全国田径大奖赛等一项项国际、国内高水平赛事,相继在这里举办。

除了各类球赛、体操,这座体育馆还见证了拳击赛事的发展与热潮。

2012年底,WBO(世界拳击组织)洲际拳王争霸赛在市体育中心开赛,来自中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家的职业拳手给株洲市民带来了一场场精彩绝伦的攻防挑战。

赛场内外,更让市民感到骄傲的是,株洲妹子胡蝶首次亮相这一国际级职业拳台,也让她一战成名。

从竞技比赛到全民健身 2025年,株洲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要达到2.2平方米

8月19日下午3点,记者走进位于芦淞区的老体育馆就发现,来这里健身、训练的孩子比预想得还要多。不管是体操房、田径场,还是足球场,每一处都回荡着孩子们的加油声,教练的鼓励声。

这座体育馆虽然已有岁月沧桑的印迹,但人们对体育的热情,却从未因此消减。

而在河西的市体育中心,无论白天还是下午,总能看到来这里跑步、打球或者游泳的居民。

这种全民健身的场景,是株洲人每天的常态。

2009年起,我国确立每年8月8日为“全民健身日”。此后,我们的关注点从竞技体育、专业赛事,越来越多向全民健身发展。

2010年,株洲市有各类体育场地1319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1.2平方米。

不过,当时株洲尚存在体育场地布局不均衡、部分场地对外开放难等问题。

革新随之而来,2014年12月起,我市通过整合市本级的公共体育场馆,在全省率先全面推进公共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向社会开放。

此后,我市又将一批运动场地、健身器材见缝插针般“嵌入”市民的生活圈,让社区里、桥底下等等闲置空间,成为全民健身的“金角银边”,我市“10分钟健身圈”不断完善。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我市已有体育场地9517个,其中运动场565个、游泳池94个,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187.4万人。

我市还在进一步推进全民健身,力争到2025年,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不低于2.2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超过占全市总人口的48%。

一串串数字,反映的不仅是城市发展,市民生活质量的提升,更是幸福株洲建设的生动剪影。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