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6日,一场与美食的约定,在攸县文化广场如期进行。
【资料图】
攸县香干、攸县血鸭、攸县晒肉……新鲜出炉的攸县十大名菜一出锅,便引来饕餮们争相品尝,香辣劲爽、回味悠长的味蕾震撼,赢得阵阵好评。
活动现场,中国湘菜大师王墨泉毫不吝惜赞美之词:攸县十大名菜具备地域性,有历史、有故事、有艺术。
奔赴美食,向来令人乐此不疲。从8月启动评选,15万人次线上投票,89万人次观看直播,1.3万人现场品鉴,攸县“代表作”承载着百姓答案。
炒热的美食,一方面擦亮了湖南十大湘菜名县的县域IP。往更深层次讲,还有打通“粮头食尾”、构建农业全产业链的战略考量。
毋庸置疑,乡村振兴靠产业,产业谋划倚重资源禀赋,而被大自然偏爱的攸县,具备成为“优等生”的先决条件。
攸县凭啥让人“烹”然心动?且听知株侠一一道来。
看资源禀赋:
地标产品走出品牌矩阵
《舌尖上的中国》有句经典台词——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朴素的烹饪方式。
这句话用于攸县菜,毫无违和感。毕竟,这片肥沃的土地,种啥长啥,养啥成啥。
种水稻,攸县种出了全国制种大县、国家粮食生产先进县,“湘东粮仓”名副其实。种油茶,攸县是中国油茶之乡,其优质品牌“湘天华”茶油,通过严苛的“钓鱼台食品标准认证体系”,“湘东油仓”有名有实。更别说,攸县豆腐、攸县香干、攸县麻鸭、攸县油茶、攸县香干这五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早已脍炙人口、享誉全国。
抛开农民的辛勤劳作,攸县的自然禀赋本就令人垂涎。
北纬27度,山地、丘陵和平原交会的自然禀赋,洣江、渌江两大水系,加上酒埠江灌区纵横交错的水网,让攸县的农业生产坐享“老天赏饭”的便利。
农业基础设施提升,又为高产丰产上了一把锁。高标准农田建设,攸县5年内实施改造47.2万亩,那些曾经道路不通、沟渠不畅的低产田,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小水源工程,攸县入选项目试点县后,两年间恢复改造400余处,疏通了农田灌溉的“毛细血管”。
于是,有着“鸾山配凤岭,金水绕银坑”之称的攸县,得以将土特产文章越做越实。
比如,做一碗攸县香干,即可就地取材。香干用的是本地八月黄大豆,配比富含矿物质的山泉水和沙陵陂开采的石膏,经过十几道传统工序制作而成,“锅香味”十足。辣椒用攸县皇椒一号,肉质肥厚籽粒少,二者简单炒制后鲜嫩滑韧、豆香浓郁,一口下去满嘴留香。
好味道源自好食材,好食材依赖好禀赋,而攸县没有辜负大自然的厚爱。无论是地里种的还是地上跑的,无论栏里养的还是水里游的,冠以攸县之名的农产品,品牌矩阵势头正盛。
看产业谋划:
变资源优势为产业胜势
一则“旧闻”日前在朋友圈广为流传。1985年的《攸县新闻》,播音员播报:“皇图岭辣椒收获8000担,第一轮红椒打入港澳市场,被外商授予中国优椒称号。”
皇图岭辣椒被叫做“皇椒一号”,早在民国时期就开始种植,至1985年达到17200亩、总产量46900担,让攸县成为湖南5个出口辣椒基地县之一。但后来,相比易存活、产量高的杂交辣椒,对自然条件要求极其苛刻、且品质逐渐退化的“皇椒一号”,纷纷被老百姓弃种。
一场实地调研给皇椒“改命”。“我们在年初的产业调研中,发现皇图岭镇荫泉村还保留着这一辣椒品种。”攸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刘分粮说,在相关部门支持下,村民按照传统种法将“皇椒一号”品种提纯,并成功培育出第一批辣椒苗,首批20亩今年迎来大丰收。
事实上,作为传统农业大县,攸县农产品历来高产丰产,其中又以五大地标农产品最为“闪耀”,但放在全市甚至更高的层面来看,攸县农业产业存在“大而不强、优而无势、有名不响”的尴尬境地,低水平供给与高水平需求不匹配等问题比较突出,仍是不争的事实。
炎陵30余年深耕黄桃,一颗桃吃出了32亿元的全产业链,让近6万人鼓起腰包,炎陵黄桃一跃成为“顶流”。芦淞竭尽全力“吆喝”白关丝瓜,丝瓜络鞋垫、丝瓜月饼等“白关丝瓜+”接连涌现,小丝瓜换来大身价。
攸县农业的C位担当在哪?
压力倒逼之下,攸县不得不重新审视产业布局,将市场意识、经济思维和品牌理念,融入产业发展中,做好“田间地头”和“市场端头”这两篇文章。
7月,中国工程院单杨院士创新团队攸县工作室签约。开展创新实践和成果转化,解决农业产业发展科技水平不高、产业链条不长、精深加工不够等问题,“院士回乡”带来更高层次的智慧支撑。
10月,攸县香干产业园一期工程进入开园倒计时。该项目投资总额4.7亿元,建成后将力推攸县豆腐(香干)产业向年产值30亿元跨越,农业产业“量大链短”“头尾脱节”问题有望迎刃而解。
……
实践证明,既注重‘头部’农产品的增值空间,又挖掘“尾部”精深加工内在潜能,头尾一起发力才能将农产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胜势。
目前,攸县共培育“两品一标”农产品38个,新增“湘赣红”品牌授权企业或产品19个,培育省市龙头企业20家、省级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8家,一批优势特色农业产业正在集聚。
看品牌推广:
从“养在深闺”到“借船出海”
早年间,株洲城区小店“攸县四件宝”,开遍大街小巷。
包装精美的香干、麻鸭、油茶和晒肉,通过线下直营,深受顾客喜爱。“拎一盒走亲访友,是件‘倍有面’的事。”时至今日,市民周浩仍记得曾经开在天元区黄河路口的礼品店。
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上电商的冲击和产品迭代,这份“伴手礼”如今难觅踪影。
“好酒也怕巷子深。农业品牌培育是一个综合工程,仅从农业角度考量显然不够,还要统筹宣传、文化、旅游等部门资源,一起发力,将其打造成具备区域特征的经济名片。”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张玉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提出这一观点。
然而,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导致一些地区“低头拉车”的事做了不少,“抬头看路”的眼界始终未打开,没有真正做到“跳出农业抓农业”“用工业化思维和市场化做法延伸农业产业链”。
攸县没有在老路上徘徊。去年第23届中国中部农博会上,攸县被授予“十大湘菜名县”称号,为擦亮这块金子招牌,该县按照“以菜品带动农产品,促进农文旅融合”的农业产业发展思路,启动了“攸县十大名菜”评选活动。
两个月内,攸县推出30个具有地方特色的菜品参加网络评选,经过线上投票和专家评鉴,最终选定攸县香干、攸县血鸭、攸县豆腐、攸县晒肉、皇椒杀猪肉、酒仙湖火焙鱼、攸县包丸、攸县土鸡粉皮、渌田擂菜、攸县蒸盆为“攸县十大名菜”。
事实上,将产业和文旅深度捆绑,不少城市走在了前头。淄博抓住“流量密码”,凭着“小饼烤炉加蘸料”灵魂烧烤三件套,“淄博烧烤”迅速出圈;醴陵喊出以“醴”相待,打造“醴陵陶瓷”“醴陵烟花”“醴陵炒粉”IP,让人们从味蕾开始了解这座城市。
攸县同样不甘人后。5月,为期3天的攸县“豆腐工匠”评选活动,共吸引8万余人次参与,线上线下销售攸县豆制品近1200万元;6月,“飞越湘赣边 畅享攸州美”的攸县乡村文化旅游节,将活动主场放在油茶基地“湘天华”,运动休闲项目与农特产品展示牵手,让游客既饱了眼福又享了口福。
透过这场让人“烹”然心动的评选,知株侠越发感受到,将“田间地头”和“市场端头”同步拾起来,树立“借船出海”的开放理念,就是做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这篇大文章的一剂“良方”。
相信农业大县攸县,未来还有更多的精彩图景值得期许。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