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来,贵州不断涌现的考古发现让历史文化故事有了更多更丰富的叙述和表达。2021年10月18日,在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上,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名单公布,“贵州遵义海龙屯城址及播州杨氏土司墓群”入选,成为贵州考古工作继“贵安新区招果洞遗址”获“2020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后的又一大喜讯。

贵州多措并举让历史文物、革命文物等诸多文化元素生动地“活起来”,并大力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文化文物与山地旅游相得益彰,多彩贵州更加出新出彩!

考古发掘呈现文旅新景象

2016年到2020年,贵州在贵安新区高峰镇岩孔村招果组的考古发掘工作中发现多处文明遗迹。招果洞遗址是黔中地区人类活动的最早证据,对黔中建立史前文化序列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全面了解低纬高原喀斯特山区的人类特定适应生存策略等有开创意义。

而在黔北的海龙屯城址及播州杨氏土司墓群,我省考古工作者通过对播州杨氏土司关囤、城址等遗存的全面和整体揭露,从考古学的角度对中国“羁縻·土司制度”历史及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向世界展现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过程和具有历史特点的治理模式。

眼下,我省着力推动的史前遗址、秦汉夜郎、宋元土司考古,开展的大遗址、石窟寺资源、长征文化遗产等资源调查和保护,已有诸多收获:海龙屯遗址入选世界文化遗产,杨氏土司遗存考古发掘获2015年中国田野考古一等奖和“2015年全球田野考古十大新发现”,贵安新区牛坡洞遗址荣获“201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招果洞遗址荣获“2020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等。

文物与旅游“联姻”,结出“1+1>2”的效果。在海龙屯,游客纷至沓来。统计数据显示,全省460多个A级景区中,文物单位就占了110多个。1处世界文化遗产、81处553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68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75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构成的壮观景象,为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奠定了基础。

据介绍,下一步,我省将推动省考古标本库房建设项目,深入推进长江文化贵州片区文物资源、丝绸之路南亚廊道贵州段、屯堡文化资源考古调查。历史文化的许多未知,将在人们的期待中一一被打开、被释读。

革命文物丰富旅游新业态

从1961年跻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今,作为革命文物的代表,遵义会议纪念馆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长征精神、传播红色历史文化提供了强大的载体。

红军长征曾在贵州68个县市活动,留下了大量的革命文物,其中猴场会议纪念馆等一些重要场所被开辟成为纪念馆。让文物“活起来”,“文物+旅游”是一个重要手段,为此我省招数频出:出台《贵州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2)》,从政策层面给出发展方向和行进路线;紧扣党史学教育公布了全省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息烽集中营等604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红军歌本》王昭均抄本等112件(套)可移动珍贵文物,名列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新发布遵义会议伟大转折之旅、四渡赤水出奇制胜之旅等12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开展“百名讲解员讲百年党史”“重走长征路”研培体验等系列活动;扎实推进首批23个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为全省乡村振兴开新局探索有效路径、方法和经验,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样板;14处不可移动文物增补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我省被中央确定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随后我省出台《贵州省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条例》,有力推动了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另外,“国家文化公园”这个定位,为文旅融合赋予新的机遇。

博物场馆拓宽旅游新空间

贵阳市观山湖区林城东路中段北侧,贵州省博物馆以独特的造型引人注目。作为贵州最大的博物馆,该馆的藏品总数达8万多件,其中苗族服饰和苗族银饰位居全国第一。

我省有博物馆160余家,“十四五”期间计划达到200家,均每个县(市、区)达到两家以上。很多旅行社把博物馆列为打卡参观景点,游客在免费享受公共空间带来文化福利的同时,还可自费请星级导游“开小灶”加深观看体验,可以在博物馆内的文创商店购买特色鲜明的创意产品。

在精心设计的展陈中,游客体验到了“活起来”的文物。在贵州省博物馆主办的“恐龙来了——重返中生代”主题展上,通过声、光、电的作用,参观者深化了对恐龙骨架、恐龙蛋等文物的认知。“文物唯有在创意中产生‘动感’,才能显示出巨大活力。”省博物馆馆长李飞说。

省文化和旅游厅文物保护与考古处(革命文物处)处长丁凤鸣说,多彩贵州历史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部分,这是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支撑,同时旅游做好了,也能更好展现贵州文化的悠远、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从遵义会议纪念馆、镇远古城等文化景点,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多样和丰富

关键词: 博物场馆 旅游新空间 革命文物 旅游新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