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30年发展,长沙经开区在爬坡过坎、动能转换的关键阶段,也迎来了“成长的烦恼”。与大多数国家级开发区一样,长沙经开区同样面临发展空间受限、土地要素趋紧等堵点难点,新引项目进不来、在建项目受影响,“项目等地”情况短期内难以缓解。
如何解题?长沙经开区提出“亩均效益”改革,着力探索破解园区发展空间难题、提升亩均效益、推进高质量发展方法路径。
从本质上来讲,“亩均论英雄”其实是地方经济治理的一场重要探索。改革的初心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质是推动高质量发展。
为了这场改革探索,长沙经开区做了哪些准备工作?改革试点,先行先试。
2021年,长沙经开区开展了亩均效益改革试点工作前期筹备。首先展开区县联动,成立长沙经开区亩均效益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重点研究协调推进“两区”亩均效益改革试点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和重要政策。
同时,长沙经开区工管委领导带队赴杭州高新区(滨江)、宁波杭州湾新区等地实地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和做法;对全国及省市关于盘活低效用地的现行政策和典型案例进行了全面梳理;先后20余次组织区县召开专题会议讨论研究亩均效益改革试点顶层设计,并邀请省市相关部门、单位来区指导交流;两次召开园区企业座谈会,多次走访相关企业,听取了意见建议。
为实事求是地制定政策,前期,长沙经开区还组织开展园区土地利用情况调查摸底,掌握了园区企业生产经营及亩均税收情况,对《项目引进合同》履约情况进行了系统梳理。同时,联合赴外地学习考察,充分吸收浙江“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先行先试做法,按照《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湖南省先进制造业促进条例》等规定,多次讨论、数易其稿,制定出台《亩均效益改革试点工作三年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关于提高“两区”亩均效益盘活低效产业用地的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以及亩均效益综合评价办法、工业用地收回实施办法等文件,形成了亩均效益改革试点政策文件体系,为长沙经开区开展亩均效益改革试点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实施路径支撑。
按照《行动方案》,长沙经开区开展亩均效益改革试点,建立企业亩均效益综合评价体系,对园区内企业进行全面“体检”,评出园区A、B、C、D四类企业;同时建立高效精准的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机制,让首档企业有快步向前的动力,对末档企业依据《实施办法》进行精准帮扶,盘活低效产业用地,提升亩均效益。
湖南汉升机器制造有限公司是长沙经开区2007年引进的一家印刷设备制造企业。成立于2005年,原本是一家以研发为主,生产印刷专用设备的公司,但在设备研发过程中,印刷行业遭受冲击,面临结构性调整。2016年,汉升机器决定停下产线,将厂区全数出租。
“这次改革是二次创业的机会,目前我们准备把现有32亩土地改造为一个全新的小微企业产业园区。”汉升机器负责人说。
就像耕种农田一样经营园区、经营企业,让一块地实现从“低产”到“高产”提升。这套以“亩均效益”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体系,是长沙经开区探索转型创新发展新思路、实现高质量发展新路径的重要课题。以“亩均效益”为核心背后的逻辑,就是通过政府的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建立以发展质量和效益为重点的考核新机制,并通过评价结果的应用,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引导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实现规模与效益的提升。
长沙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实施亩均效益改革、打好先进制造业转型攻坚战是一项久久为功的事业。按照省市决策部署,长沙经开区依托湖南自贸试验区改革平台,聚焦“五好”园区高质量发展,全面启动亩均效益改革提升工作。
(通讯员 欧亚琦 王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