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玉屏自治县溪街道杨柳村,当晨辉刚刚洒向大地,寂静了一夜的山脉,又与村民刘秀群刚开工的手工米粉作坊一道,热闹起来。

起锅、生火、烧水、架蒸笼,73岁的刘秀群动作娴熟。她将浸泡好的大米研磨成浆,锅中水沸腾后立即把装满米浆的托盘放入蒸笼,出锅时挂在竹竿上晾晒,在雾气缭绕中,洁白如玉的米粉还留有余温,散发着阵阵稻米清香。

杨柳村位于玉屏东南方,距离县城7公里。村里历来有手工米粉制作的传统,是当地有名的“米粉村”。

据村委会副主任刘小梅介绍,随着农村的发展变迁,杨柳村家家户户传承的手工米粉制作,也在这股潮流中迎来了一些新的变化。

“过去,米粉制作只是为了过年。”于刘秀群而言,那是一段苦涩又甜蜜的回忆。每每想起,她那长满皱纹的脸上还带着些许腼腆。

刘秀群的印象里,以前农村地区交通不便,村里只有横七竖八的泥巴路,而那时粮食产量不高,米粉只能奢望在过年时“大吃一番”。

“根本没有买卖米粉的说法。”刘秀群说,米粉制作多少,全看当时自家粮食的产量。因此,对于当地村民来说,米粉产量都很少,米粉制作的形式和颜色也比较单一。

“用传统的制作方式,我们只能制作白色的米粉,因为家里只种水稻。”她介绍,白色米粉是最普遍的,条件好一点的家庭可以用玉米做成黄色的米粉,再好点是添加蔬菜做成绿色的米粉,口味就相当丰富了。还有一种更“特殊”,专门为喜庆日子准备的红色米粉。

“我们的生活变化得太快了!”刘秀群感叹,如今泥巴路变成水泥路,大部分人家拥有轿车或摩托车,出行非常方便。

不仅如此,村里的土地集中流转给合作社种植水稻、水果、蔬菜,村民不用外出也能挣钱,甚至家家户户都盖起了小洋楼。米粉制作不再是自家食用,更与时俱进形成了村民增收的特色产业。

生产不断发展,大家的收入不断增加,生活物资不断丰富,杨柳村的米粉也变得“多彩”起来。

“昨天做了30多公斤绿米粉,下午就被客户拉走了。今天做的是给县城一家餐馆准备的白米粉,需要50多公斤。”米粉色彩的变化,对刘秀群而言不仅是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撑,更是美好生活的见证。

“现在条件好了,我做的米粉不光有上门客户,还能通过电商销售到北京、广州等地。”

在刘秀群看来,从过去的物质生活窘迫到现在的宜居宜业,米粉制作承载着她多年的记忆。

如今,刘秀群把米粉制作手艺传给了儿媳妇张发珍,她也乐得享享福。“这两天生产的量大,担心儿媳一个人做太累,我闲不住,也来搭搭手。”刘秀群说。

不知不觉,时间已到晌午。阳光洒在米粉上,又透过间隙,落在一旁休息的满脸微笑的刘秀群身上。坐在屋前向远望去,米粉的白、田园的绿、远山的青……多彩的颜色,不断讲述着杨柳村的美丽变迁。

关键词: 玉屏杨柳村 米粉村新变化 村民增收 特色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