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开展垃圾分类?

2010年,一部名为《垃圾围城》的纪录片引发公众热议;此前,网络上一段北极熊在垃圾堆里翻找食物的短视频,更让人触目惊心。

前几天,市城管局组织召开2023年城管工作务虚会,局长刘伟谈到,株洲城区每天产生约1300吨生活垃圾,通过严格的日产日清以及终端处置体系,缓解“垃圾围城”压力。


(资料图)

实际上,垃圾分类的重要目标,就是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置。这些方面,我们做得怎么样?接下来又将在哪里提升?

垃圾减量,从每个办公室做起

无纸化办公、文件双面打印、使用环保纸袋……目前,全市公共机构都已加入垃圾减量的队伍之中,和居民小区的生活垃圾不同,学校、机关单位等公共机构产生的生活垃圾,主要是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以及少量的厨余垃圾、有害垃圾等。其中可回收物一般是废纸、打印纸等,废弃的打印机油墨盒则是有害垃圾。减量,就是从这些日常产生的垃圾的地方入手。

“现在都提倡无纸化办公,必要的文件也是双面打印。”记者通过市机关事务管理局了解到,结合节约型机关创建,该局在全市积极倡导推进垃圾减量,从每一个办公室做起,比如使用可更换笔芯的中性笔、环保纸袋、可降解塑料制品等,对于闲置或废弃的办公家具,也通过调剂使用、捐赠等方式重复利用,促进垃圾源头减量。

再比如,该局牵头制定了《株洲市节约型机关创建行动方案》,明确任务目标,并邀请专家为全市节能工作人员开展能耗定额、能耗统计、生活垃圾分类培训等,提升干部职工节能意识。

目前,全市不少机关事业单位也动了不少脑筋。比如,荷塘区在公共机构垃圾分类工作中,明确各公共机构单位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各区加大宣传力度,在食堂、办公室走廊等地张贴“光盘行动”、垃圾分类等海报,希望在潜移默化中让大家养成垃圾减量、分类的好习惯。

我市大件垃圾资源化处置中心将垃圾转化为生物质燃料。(记者/伍靖雯 摄)

完善终端设施实现垃圾“变废为宝”

都说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那么,如何将垃圾放对地方?高标准建设的株洲市大件垃圾资源化处置中心、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都已为垃圾资源化利用发挥力量。

目前,由市城管局牵头,我市已建成覆盖1000余个物业小区的大件垃圾、园林垃圾收运服务,打通大件垃圾从“扔”到“收”的堵点。经过分拣、破碎等环节,这些大件垃圾被制成可代替煤炭的生物质能源颗粒等,可应用到冶炼、铸造、农业等领域。从2021年底运行至今,市大件垃圾资源化处置中心已累计处置超过11000吨各类大件垃圾,生产生物质颗粒燃料超过2000吨。

餐厨垃圾方面,目前我市已实现中心城区餐厨垃圾收运全覆盖,数千家餐饮店的餐厨垃圾,每天被密封运输至株洲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厂,其餐厨垃圾处理全程产生的生物柴油、废水、废弃等都纳入监管,无害化处理率和资源化利用率达到100%。

不可否认,与垃圾相关的项目总容易让人联想到“臭气熏天”。不过,株洲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却是例外。如今,这里已不单单是垃圾焚烧发电厂,还成为市民环保科普教育基地,整个厂区闻不到一丝臭味,透过指挥室的大屏幕,还可以清楚看到工作全流程。垃圾吞进去,变成电力资源,去年,该厂全年处理生活垃圾48.8万吨,发电量2.23万亿度,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终端设施的完善还不仅如此,从便民角度出发,我市选址废弃垃圾中转站、公厕、老旧仓库、车库边角等区域,改造了一批可回收物分拣中心、有害垃圾暂存点、大件垃圾和建筑(装修)垃圾堆放点,就近服务居民,进一步助推垃圾资源化利用工作成效。

天元区一处垃圾中转站外,部分垃圾收运车辆外观洁净,部分污渍斑斑。(记者/伍靖雯 摄)

提升生活垃圾闭环管理能力,收运体系如何更新?

可以看到,在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利用方面,我市已取得不少成效,尤其是前端分类投放、终端处置设施的健全完善,有效保障垃圾分类工作的提升和推进。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各居民小区垃圾分类投放设施逐步到位,整个链条还有一个重点环节亟待提质——中端收运,这也明确成为今年我市城管部门“补短板”的发力点之一。

“社会垃圾收集车辆的运行质量层次不齐,一直是我们管理的重难点。”对此,市城管局市容环卫科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除了城市各区采购的环卫清运作业车辆,我市绝大部分小区的生活垃圾清运都由社会车辆运送到垃圾中转站,这一块的清运一般由小区物业公司自行选择,很多社会车辆存在超限运行、不密闭运输等问题。

就此,记者在天元区南园垃圾中转站看到,前来运送生活垃圾的车辆外观对比明显,有的车身、车轮洁净,全密闭运输,还有一些垃圾收运车辆的车身污渍斑斑,甚至没有将垃圾盖板关紧。

“这些车身带污渍的,都是社会车辆。”对此,天元区环卫服务中心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初步统计,辖区有近200台类似的社会垃圾收集车辆服务,一般来说,很多小区物业公司只要求这些车辆将垃圾运走,并不会对车辆的运行状况、车貌等有明确要求,但这种车辆往往是影响市容市貌、造成小区居民投诉的重点,尤其是夏季,一些社会车辆没有按要求密闭运输,造成臭味四溢,环卫服务中心作为指导和服务部门,虽然屡次要求对这些车辆进行整改,但收效甚微。“我们目前能做的,就是加强巡查督促,强调社会车辆按要求做到车身洁净、密闭运输。”上述有关负责人介绍。

现场,记者也发现一些社会车辆也进行了更新。“我之前是开那种‘老破小’的,签约的物业公司不允许那种车辆进入,我就换车了。”对此,一名刚刚换车的司机告诉记者,一辆符合要求的新型垃圾收运车要15万左右,差不多抵得上一年的薪资,所以很多司机不愿意换新,“长期来看,车辆更新当然是趋势。”这名司机认为。

“比如我们区里自购的垃圾清运车,一般使用年限是8年。”就此,天元区环卫服务中心有关负责人认为,要更新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可以对社会垃圾收集车辆建立更细致的规范要求,并强化管理。

记者从市城管局获悉,今年,我市城管部门将实施“强功能”行动,加快构建与生活垃圾分类相衔接的收运体系,有计划逐步淘汰社会垃圾收集车辆,补齐城市基础设施短板。

关键词: 垃圾分类 无害化处理 垃圾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