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洪喜正在为老人剃须。 记者/姚时美 摄
10月11日,一个难得的晴日,渌口区淦田镇横岭村80岁老人周洪喜提着剃头工具箱出门了。他心里有本账,附近有几户村民半个月前理发,他又该上门了。
从20岁到80岁,周洪喜在乡间风雨无阻,以三代相传的手艺,上门为村民提供丰富贴心、价格低廉的剃头服务。
【资料图】
近日,周洪喜的故事经渌口融媒录制发布视频,引起网友强烈关注。记者近日见到周洪喜,倾听他60年坚守的感人故事。
从老剪子到电推剪
横岭村,一个坐落于群山之间的村庄。在这里,每天都能看到周洪喜骑着电动三轮车,上门为村民剃头的身影。
周家是“剃头世家”,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周洪喜的爷爷便从事剃头行当。那时,一把剃刀、一把老剪子在爷爷手中用得游刃有余,接着,这门手艺传到了父亲手里,那时已开始流行手推剪。上世纪60年代,周洪喜从父亲手中接过剃刀、剪子,承继衣钵,成为一名剃头匠,那时他才20岁。
“我们祖上本来不是横岭村的,上世纪50年代这里修水库,工人需要剃头,上面就抽调我爷爷专门为他们剃头。”周洪喜说,因为一门手艺,他一家最后在横岭村安家落户。
60年来,周洪喜一家三代在横岭村及周边乡村,为一代又一代村民剃头,到1994年周洪喜的父亲去世时,已为数不清的村民上门服务,工具也随着时代的变迁改用电推剪。
几十年间,剃头始终是周洪喜爷孙三代赖以养家糊口的手艺。到周洪喜成家后,有4个子女,抚养负担重,正是靠他为人剃头维持生计、改善家境。
周洪喜的手艺可不仅仅是剃头,还为顾客刮胡须、掏耳朵,这两项都是赠送服务。每当顾客闭目享受,就让周洪喜倍感收获。
以往,村民无论老少,都找周洪喜剃头,随着这些年年轻人外出务工,村中以留守老人居多,周洪喜的服务对象则以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为主。
最高峰时期,周洪喜有近140名固定服务对象,每月剃头约300人次。目前,周洪喜的固定服务对象仍有80多人。每月上门两次,包年收费仅80元,平均每次费用不足4元,加上散客,每年总计提供上门剃头服务2000余次。
周洪喜心里有一本账,到日子了,该去哪些人家里上门服务,一清二楚。村民们也清楚,到日子了,周师傅该来上门了。
从走路到骑电动车
今年80岁的周洪喜早已儿孙满堂,子女担心他的安全,多次劝他放弃剃头,颐养天年,并每人每年给他3000元钱养老,加起来有近万元,老人不干。
今年春节后,周洪喜的女儿曾对他下“通牒”,要把他的剃头工具丢了,周洪喜反驳道:“丢了,我会买一套新的回来。”子女只好作罢。
其实周洪喜的子女担心不无道理。2016年以前,周洪喜的身体尚好,每天走路前往村民家中剃头,当年,他因腿风湿导致疼痛、静脉曲张,从此无法长时间行走,便买来电动三轮车,继续上门服务,为此也摔过跤。
“农村有的老人不想去街上理发,有的行动不便,我就想着要为他们上门服务,提供方便,自己也能挣点钱不给子女增加负担。”周洪喜说,这是他坚持下去的客观原因。他曾长期为一名老人上门服务,直到老人百岁高龄去世。
“上门服务过程中和他们拉拉家常,聊聊天,聊着聊着就拉进了距离,感觉很亲,让我感觉自己的生活也很充实。”周洪喜说,这是他坚持下去的主观原因。
这些年来,周洪喜就这样风雨无阻地奔赴在上门服务的路上,以老年人为主的顾客群体也把这项服务当成了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据周洪喜介绍,每年临近过年,大家理发需求集中增加,他每天连轴转,就连下雪天都要上门服务,但他乐在其中。
三代人都找他剃头
“村里至少三代人都是找他家剃头,真剃得好。”87岁的村民侯松柏说。
70岁村民周迎桥说:“周师傅服务态度非常好,一家一家上门服务,收费又很便宜。”
50岁村民赵和平说:“我从读书十多岁起就是找他剪,剪了30多年了,他的手艺不比城里的理发师差。”
“不光剃头发,还剃胡子,掏耳朵,搞得好!我找他剃头起码有50年了。”73岁的村民杨再德说。
村民易太仁说:“我希望他多活几年,继续给我们理发。”
可以看出贴心的服务、低廉的收费、长期的交流让周洪喜和服务对象之间建立起深厚的情谊。
“我不禁热泪盈眶,有说不尽的味道,是作为晚辈的心疼,但更有的是理解和佩服。佩服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匠人精神,活到老做到老,是值得我们子孙后代学习的榜样!”周洪喜的外孙女看到视频后,发文评论道。
“只要我还在,你就一直来给我剃头。”“只要你还在,我就一直找你剃头。”周洪喜与他的老顾客之间仍在默默履行着一场双向奔赴的约定。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