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是企业中数量最多、最具活力的企业群体,在促进经济增长、推动创新、增加税收、拉动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然而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一直是制约企业发展的痛点难点,如何打通中小微企业融资的“最后一公里”?如何为固定资产少、成长前景好的中小微企业提供杠杆的动力?1月25日在北京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闭幕前,包括民建北京市委在内的多位委员、专委会给出了自己的调研建议。
中小企业资金紧张占比38%
为客观了解北京市中小企业融资情况,民建北京市委挑选符合高精尖产业方向、具有科技企业特征的中小企业随机发放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01份。调研结果显示,资金紧张的企业占比达38%,相当大一部分企业有较为明显的潜在融资需求。
当前,北京市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面临现有银行体系仍难以适应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政策性担保体系的支撑作用尚未完全发挥、资本市场建设有待完善、信用体系建设尚不完善、金融机构服务手段和创新能力不够、企业综合融资成本仍处于相对较高水平这六大问题。
民建北京市委建议,需要深化银行业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推动中小金融机构明确发展定位;深化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服务;进一步完善企业多层位融资机制;加快中小企业征信体系建设;创新金融产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除资本市场现存问题外,新冠疫情导致的经济现状也使中小微企业进一步陷入困境。由于疫情的影响,许多中小微企业经营自救困难,依然难摆脱缺失流动资金断裂的困境。
为此,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减税和普惠金融政策来帮扶企业。“但在落地的‘最后一公里’,还需要努力。”市政协委员、北京桓丰苑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耿晓冬说道。
为此,耿晓冬建议,政府应尽快研究出台行之有效的金融激励政策,充分调动金融机构为企业尤其是为中小微企业服务的积极主动性,把普惠金融落到实处,惠及万千小微企业,对小微企业进行一对一的“精准扶危脱困”。但新政策落到实处,首先要做好基层部门的各项政策培训,确保政策理解透彻,执行到位,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健全无形资产评估与交易体系
事实上,普惠金融是指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而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是当前我国普惠金融重点服务对象。
市政协委员、中国银行首席科学家郭为民也建议,在普惠金融方面,要推动其可持续发展。建立健全无形资产评估与交易体系,充分应用数字货币、区块链、大数据等新技术,解决流动资产、无形资产可抵质押和资金流向监控问题,挖掘出真正有融资需求、有还款能力的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实现融资效率和可得性“双升”、融资成本和不良率“双降”。
“在间接融资方面,充分应用数字货币、区块链、大数据等新技术,解决流动资产、无形资产可抵质押和资金流向监控问题;直接融资方面,增加企业财务、税务、政务等多维数据的透明度,真实反映企业家经营情况,保护投资者利益,推动直接融资良性循环”,郭为民建议道。北京商报记者 孟凡霞 李海媛
关键词: 中小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