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晚间,新华社发表了时评《抑制楼市“打新热”需要“硬核”举措》,直接点名“网红盘”“万人抢房”背后出现的“打新”套利现象,与“房住不炒”理念背道而驰。

什么样的楼市现象能让新华社呼吁“硬核调控”?

 

据报道,近期位于深圳城市核心区域的华润城润玺一期开盘均价约13万元/平方米,而周边二手房挂盘价有的已达18万元/平方米,每平方米出现了数万元的倒挂价格。以最小面积100平方米计算,入手一套最少稳赚500万。

资料显示,华润城润玺一期花园共有1171套可售住宅房源,分为建筑面积约100平方米、120平方米、175平方米、 200平方米四种面积段产品,采用“线上诚意登记"、"公证摇取选房顺序号"、"线下公证选房"、“线下签约"的方式进行销售,诚意登记保证金要350万。

值得注意的是,该项目销售方案,是优先满足刚需无房户购房。但令人意外的却是,选房现场最受欢迎的是大户型,总价都在2000万以上。即使经历号称最严的715调控,深圳此次释放的购买力依旧令人瞠目叫绝。

截止11月22日12: 00,入围并完成诚意金冻结客户共计9690批。11月24日进行公证摇号,从9690人摇号选出1300人进入首批选房环节。11月25日和26日为诚意登记人按公证摇号选房顺序依次参加现场选房活动,线下公证选房之后,1171套房源全部清盘。

新华社评论指出,十几万元一平方米的商品房俨然成为火爆“投资品”,“打新热”背后的买房牟利现象显然与“房住不炒”理念背道而驰。

11月25日,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主任刘鹤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房地产业影响投资和消费,事关民生和发展。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

一天后发布的央行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也提出,牢牢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坚持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

面对政策方面的“三令五申”,为何炒房现象仍然大行其道,对于这些狂热的炒房现象,应该如何化解呢?

目前,深圳正在加大限价房供应量。11月23日,深圳密集出让8宗住宅用地,总成交价为339.81亿元。据悉这是深圳年内规模最大的一次土地出让,单日成交总金额也创历史新纪录。这次土地出让方式为“双竞双限”,并对人才住房和普通住房的价格进行了限制。

此外在建设用地供应计划中,深圳提出今年整个住宅用地供应将比去年翻一倍。而深圳“十四五”的住房用地占建设用地的比重要从现在的20%提高到25%,用地规模明显增加。

深圳市住建局局长张学凡此前表示,深圳正在大规模建房,包括商品房和公共住房。深圳今年房地产开发量是去年的2倍,十年来量最高,目的是补齐供给不平衡的短板。他同时也表示,坚持房住不炒,过去对房地产的调控以行政手段为主,从现在开始,是行政与经济手段并存,将来还会慢慢过渡到以经济手段为主的方式。

新华社也在评论中提出,坚持“房住不炒”,保障供给必不可少。近年来一些地方多措并举,如提出长期住房保障计划,停止商务公寓审批,推进低价公共住房建设等。这些措施需加快落地步伐。然而,“打新热”现象警示,增加供给、新房限价之外,楼市调控还有很多事要做,比如更多地关注住房流向,加强对持有环节的调控,让税收杠杆发挥更大作用。建立科学合理的房地产税制度,通过市场化手段抑制投资投机行为,或许能收釜底抽薪之效。

关键词: 新华社呼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