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中国指数研究院发布了《1-11月全国房地产企业拿地排行榜》,报告显示,1-11月房地产企业拿地同比增长13.8%,11月拿地规模减少;房企投资力度同比增强,第二阵营企业追规模扩土储;土地市场重仓二线城市,加大长江中游布局。

1-11月,TOP100企业拿地总额28493亿元,拿地规模同比增长13.8%。TOP100门槛值升至73亿元,环比增长17.7%,TOP100企业招拍挂权益拿地总额占全国300城土地出让金的比例为52%。

1-11月多数企业拿地均值高于上年。50家代表房企1-11月月均投资额1925亿元,显著高于2019年月均水平。34家房企2020年前11个月月均拿地金额超过2019年月均值,其中奥园和越秀1-11月月均拿地金额较上年增加1.5倍以上,绿城在一倍以上,这些企业逆势拿地扩储;15家房企1-11月月均拿地金额不及上年月均值,其中世茂和富力前11个月月均拿地金额较上年减少60%以上。

11月房企拿地规模再减少。一季度,部分城市土地交易市场受疫情影响暂停或放缓推地,50家代表房企拿地规模处在较低水平;进入二季度,房地产市场信心逐渐恢复,各地优质地块推出量增加、企业资金面有所改善,多重因素影响下50家代表房企加大投资力度,5月经历短暂回调后6月回升至上半年最高点。经历二季度的集中补仓后,三季度房企回调拿地节奏,投资规模整体低于上季度。进入四季度,房企拿地规模进一步减少,10月、11月呈持续下降趋势50家代表房企中,32家11月拿地金额较前10个月均值出现下滑,这一比例较10月时有所下降。

1-11月,房企投资力度同比增强,50家代表房企拿地销售比均值为34.8%,较上年同期增长1.3个百分点。

分阵营来看,排名11-30企业投资提速。排名前10企业规模领先,土储足以支撑未来发展,在投资方面更加谨慎,拿地销售比同比下降1.1个百分点至31.5%;排名11-30阵营企业追求规模适度增长,在投资方面表现出较为积极的态度,拿地销售比同比增长4个百分点至40.1%,为三个阵营中最高;排名31-50阵营企业拿地销售比明显低于平均值,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至30.9%。

1-11月,房企重仓二线,城市群中长三角热度持续,长江中游布局力度加大。从布局城市等级来看,50家代表房企前11个月在二线城市的投资面积占比达到了51.5%,三四线为43.8%,一线占比为4.7%。从布局区域来看,企业热衷于在长三角、长江中游、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和京津冀五大城市群拿地,占比合计达到57.3%,其中长三角热度持续,占比仍高达24.9%;长江中游布局力度加大,占比较1-10月上升0.2个百分点至12.3%。

从各城市群拿地金额来看,长三角热力不减。1-11月,长三角TOP10企业拿地金额4175亿元,依旧位居四区域首位;中西部TOP10企业拿地金额3174亿元,位列第二。拿地面积来看中西部TOP10企业拿地面积以10556万平方米位居四区域首位,继续领跑。值得关注的是,香港置地今年2月以311亿元拿下上海徐汇区地块,刷新了全国总价记录,并凭借该地块位居1-11月长三角拿地金额第八。

从全国住宅用地成交总价TOP10来看,11月份入榜地块集中于深圳及广州,成交金额门槛为38亿元。入榜地块中,深圳市宝安区沙井街道地块以总价127亿元位居榜首,深圳共入榜4宗地块,总成交金额为336亿元;广州有2宗地块入榜,总成交金额87亿元。此外,珠海、武汉、厦门及泰州各入榜一宗地块,成交价分别为105亿元、66亿元、52亿元及46亿元。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经济全面复苏、资金相对宽松下,房企拿地积极性逐渐提高,多地再次出现高溢价率土地成交,特别是厦门等地再次出现历史最高总价百亿地块,使得土地市场热度持续提升。张大伟分析称,疫情对房企的资金链影响虽然大,但国内融资难度降低,部分企业拿地积极性再次出现了提高。房企开始积极拿地,主要是为了追求市场规模。

关键词: 拿地总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