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寓|院儿”商街亮相吸引周围社区居民“夜间消费”

方便周边居民生活

“城市疤痕”变“摩登打卡地”

“泊寓|院儿”商街开业,不仅方便了楼里生活的北京“城市新青年”们,也为周边在此生活多年的社区居民,注入些许活力。

“灰尘、拥挤、类似棚户区”,是周边居民对这块地方从前的记忆。

4年前,在北三环生活多年的周鹏(化名)由于工作原因,搬到“泊寓|院儿”附近的小区生活。他说,“从楼上向下望(这块土地),很难想像自己是在北京的三环。”

低矮的平房在周边社区高楼的映衬下更显老旧,一些久无人居的老房子已经没有完整的屋顶。一些房屋的门口,装修剩余的木条斜立在门框。街边的饭馆无序错落,油烟与灰尘纠缠在空气中。大棚的铁架失去了保护,孤零零地在风雨洗礼中生锈。“没规划、没秩序、没生机”,周鹏给这里贴上了“三无”的标签。

三环畔的人流和车流每天在这里集散,却难以抚平这道“城市疤痕”。直到3年前,这块沉寂的土地迎来“转机”。

2017年,国家确定在北京、上海、广州等13个城市开展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试点。“成寿寺项目”则成为全国首个集体土地租赁项目。

三年磨一剑,2020年7月,成寿寺项目——“泊寓|院儿”正式亮相,这也意味着,集体土地长租公寓项目,从理想走向了现实。“泊寓|院儿”商街的落地,也加速了周围配套的完善。

商街于12月25日开街,至此,“泊寓|院儿”整体工程正式完结。

推开“泊寓|院儿”的大门走出来,平整的大理石地面上,反光的玻璃盒子映着城市的脸,和泊寓社区中流光溢彩的树一道,装点了北京的夜色。在玻璃盒子中间,一条甬道直通后院。走下台阶,围绕着主体建筑的绿化一直延伸到街边。品牌餐饮、教育培训、咖啡茶饮、生鲜超市等商铺即将开业。

这栋十余层楼高的现代风格建筑引来了行人,在这里驻足、拍照,再挽着同伴离去,曾经的“城中村”俨然变为摩登打卡地。

三年时间,周鹏见证了高楼大厦的从无到有。“当朋友再来家里做客,家门口终于有一个咖啡馆可以聊天,同时晚上出去散步也有了去处,和我刚来的时候相比,确实已大变样了。”

周鹏的话也从侧面印证了,成寿寺村十八亩地集体土地长租公寓为周围带来的变化,即在修复城市疤痕、重塑城市肌理的同时,改善居民居住、消费环境。而901位年轻租客的到来,则为区域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不忘初心击破痛点

为城市新青年生活提供多样范本

“刚来北京工作的时候,第一个自我怀疑的瞬间,就是租房时刻。”坐在“泊寓|院儿”咖啡馆里的李颖(化名)说。

据李颖回忆,那时候的自己,工作和收入很不稳定。“和朋友一起,合租在四、五环之间,面对发黄的墙壁想未来,会住什么样的房子,买价值多少的包,虽然还不知道要怎么攒够下一季度的房租。”

两个“北漂”青年的幻想,在朋友决定离开北京的那天戛然而止。“过年之后就没有再回来,连平时最爱的吉他都没取走。”后来,李颖在楼下的垃圾桶里看到了那把吉他,被房东胡乱地丢在“其他垃圾”类的垃圾桶里。当时,李颖觉得自己也应该和那把吉他一起躺在垃圾桶里。

李颖换了工作,一次又一次地搬家。“直到现在,看到大街上背着行李卷儿的人,我都特别有感触,因为你能看到的,可能就是他的全部。”

李颖并不是个例。据统计,在北京租客平均换房时间为11个月,大部分在8到14个月之间,这意味着北漂族平均一年左右就需搬一次家。从三里屯CBD到青年路,再到西二旗后厂村,“城市新青年”们将自己为数不多的身家置于一个又一个出租房里,助力了每一方土地的开发。

城市青年是中流砥柱,是城市的建设者,也是撑起未来经济的中坚力量,他们将青春、热血与泪水奉献给了这座城市,他们值得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一个更舒适的幸福居所。房源稀缺、环境不理想,着眼于居住痛点一一击破,泊寓为年轻人、为时代的奋斗者提供租得起的房子和生活配套解决方案,为城市青年打造了一个温馨的家。

据泊寓北京区域负责人孙漠林介绍,2017年,万科便对租房市场进行了调研,得到的结果是:长租公寓的客户,月收入约为1-1.5万元之间,由此推导月租金3000元/月才是一个相对合理的价格,“我们认为一个3000元/月,40分钟地铁可达的租赁项目才算得上成功。”

由于租金不能过高,便需要在租赁领域严格控制各项成本。无疑,集体土地做租赁住宅,前期可节省土地获取的成本,从而极大限度地减少租客的租金成本。

作为北京第一批开工及开业的集体土地长租公寓,“泊寓|院儿”的入市为“城市新青年”带来了归属感。

据运营方提供相关数据显示,“泊寓|院儿”的青年们60%-70%在国贸和双井区域工作,30%-40%在丰台工作;25-30岁的女性占一半以上。

“为提高安全性,我们首次将智能管理引入到运营中。”孙漠林表示,在社区里,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可以实现无卡化通行,园区内人员信息实时上传,与属地公安的流动人员管理系统联网,配合公共区域24小时监控,给租客创造全方位的安全感。

与此同时,位于北京丰台区花乡高立庄606号院的“泊寓·高立庄项目”也已入市。

据孙漠林介绍,该项目地处西南四环,介于丰台科技园和西红门两大商业办公区之间,园区总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配以通勤班车往返于项目和周边商圈。高立庄项目的诞生延续了泊寓对租住生活的定义:租房,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

正如孙漠林所言:“打造泊寓的初心,就是想给青年一个有家的城市。”

党建引领多方推动

开创集体土地建设租赁住房新模式

在北京等一线大城市,租赁住房存在相当大的需求。为实现房地产市场长期平稳健康发展,国家在租房市场房屋供给侧进行改革。成寿寺集体土地长租公寓项目,自2018年3月15日取得立项批复,到2018年8月23日取得“工程施工许可证”,成寿寺项目的审批流程仅花费5个月,并提前2个月开工,最终项目较综合计划提前6个月开业。这一切都离不开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2017年10月31日,北京市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利用集体土地建设租赁住房工作的有关意见》,计划未来每年供应30万套住宅,包括10万套租赁住房。

为响应国家号召,在北京市的集体土地租赁住宅建设方面,泊寓始终和各区、镇、村三级政府一起,积极研究路径,经营合作。

在成寿寺项目中,村集体将项目45年经营权出让,并获得固定租金及超额经营分红,万科在此则负责所有建设成本投入。这样,既盘活了集体土地,推进了北京市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又让运营方以相对较低的成本获得经营权,大幅减少了开发成本,形成了可持续的战略模式,成为市区内国有建设用地的有益补充,推动了“租购并举”的落地。

除政府相关部门外,与其他组织的共建活动也为“泊寓|院儿”持续赋能。今年夏天,社区街道进行的“援鄂医生”交流会在“泊寓|院儿”举行。为此,相关组织进行了数次的商讨会议和人员调动。公寓和街道的关系通过一次次的共建活动而变得更加密切。

在社会各方的持续聚焦和帮助下,租房市场房屋的质、量都得到了有效补充和完善。万科在这样的队伍里走在前列。当前在北京市内,万科旗下租赁住宅品牌“泊寓”已经有11家门店正式开业运营,总房间数2132间,共计6.6万平方米,整体出租率在95%以上。成寿寺项目作为万科租赁住宅业务的代表作之一,成为了城市配套服务中的重要一环,打造了集体土地长租公寓项目的标杆和范本。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万科对年轻人生活痛点研究逐渐深入。正如董事会主席郁亮所言:“年轻人很重要,我们必须要为年轻人做市场。”城市新青年们为城市贡献力量的同时,也应该共享城市发展的成果。这些渴望建设城市、与城市共同成长的青年,理应拥有一次以共享方式和城市深刻融合的机会。

未来,作为探索集体土地租赁住宅项目的先行者,万科将充分应用集体所有土地的优势,一方面以更合理的价格,为奋斗者提供租得起的房子和生活配套解决方案;另一方面,万科也不断探究,打造更好的社区型公寓产品,创造属于青年群体的宜居公寓。

关键词: 集体土地租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