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章云(左)、任章武在香菇棚内察看香菇长势。  张海军摄

任章云坐在记者对面,娓娓讲述着自己的故事。今年41岁的他,是卢氏县潘河乡上川村人。那里曾是一个深山贫困村,每人只有7分耕地。

地处河南省西部山区的卢氏县,县域总面积4004平方公里,户籍人口38万,平均海拔1200多米,可谓“三山三河两流域、八山一水一分田”。1986年,卢氏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贫困县。

苦孩子成“香菇状元”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任章云初中毕业后就辍学在家种起了香菇。2000年,他种了4000袋,收获8000多斤鲜香菇,被评为全县的“香菇状元”,县里还奖励他一台小型香菇烘干机。

但受限于当时的种植规模,任章云彼时的收入依然寥寥。2004年他结婚,欠下了6万元的债务。为了多挣钱还债,婚后不久他就随村里人一起去矿山,当起了爆破工,这是一个充满危险的工种。

2012年端午节前夕,他在实施爆破时发生了事故,造成腿部严重骨折。他终于下定决心回家全心全意种香菇。

这年年底,他在村里承包了十多亩平地,并拿出辛苦攒下的十几万元,加上贷款共投资40多万元盖了多座简易大棚,建起一个小型香菇种植基地。

当年,他做了6万袋菌棒。做菌棒是个体力活。搜集木料、粉碎木屑后,再把木屑和麸皮、石膏、石灰按比例混合拌匀,然后一个个装袋。装完袋之后还要灭菌,需要在大笼屉里蒸三天三夜,这期间需要把握火候,一刻不敢合眼。

“1万袋菌棒原料就有20吨,6万袋就是120吨,这需要人工一锹一锹至少翻三遍,再一个一个装袋。”任章云说,这是巨大的劳动量。那时,比他小一岁的弟弟任章武也辍学回家,兄弟俩和父母就这样没日没夜地干着。

辛苦没白费。2013年,这6万袋香菇让他挣来了40多万元,不光把投资全部收回还有剩余。他信心倍增,2014年将香菇增加到了8万袋。这年价格虽有所回落,他还是挣了30多万元。

老艄公也有翻船的时候。2015年他又做了8万袋,但不知道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导致颗粒无收,不但一分没挣,还赔了30多万。

“做菌棒是重体力活,管理香菇则是高技术活。”反思这次失败,任章云说,“在菌棒灭菌环节,如果出问题杂菌灭不干净,就会全‘菌’覆没,长不出香菇来;菌棒做好后,往棒上点菌种也需要技术,否则香菇长不匀称卖不上价;长菇时,水分、温度都得严格管理,有一点差错就会出大问题。”

这次失败后,让他陷入苦苦思索:“怎样才能让香菇种植变得轻松、简单而收益又稳定呢?”

“香菇状元”当上龙头企业的厂长

2012年,卢氏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涵养区,卢氏资源开发利用和项目引进受到很大限制。“特色农业”成了一个重点突破口。

2016年,卢氏县委深入调研发现:卢氏香菇种植存在农民各自为战,原始粗放、低质低效的问题,整个产业处于组织化程度很低的阶段。

为此,县委确定两条思路:一手扩大规模,通过金融扶持和各项政策带动更多农户种植香菇;一手引进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农户,从技术、标准、销售和服务上提质增效,带动农民增收。

2017年,县里引进了林海兴华和金海生物两家龙头企业。7月,林海兴华投资建设的东明镇涧北香菇基地开始试生产。作为香菇种植大户,任章云受邀带领弟弟任章武一起去香菇基地参观。

走进现代化的种植大棚,任章云大开眼界:大棚有三层结构,第一层是银色反光层,第二层是黑色吸热层,第三层是白色透光层。里边布设了喷淋系统,从地下抽出来的深井水只有11摄氏度。

温度是影响香菇生长发育最主要的因素之一。现代化大棚彻底解决了温度的调控问题:夏天过热时,打开反光层和吸热层,棚内温度就会大幅下降,如果再打开喷淋系统温度就会降到11摄氏度左右;冬天温度过低时,就可以启动温度控制系统增温。

任章云说:“去前我们根本不相信,7月是最热的时候,按我们的经验是根本不会长香菇的,可是确实看到棒上已经长出几毫米大的菇;等到几天后我们再去看时,已经开始采摘了。”

现代化大棚不但使香菇质量更稳定,还解决了四季出菇的问题。这次参观,彻底颠覆了这个“香菇状元”的认知。就这样,任章云加入了这家龙头企业,从基层员工做起,如今已成为菌棒厂的厂长,管理着300多人的团队。

“龙头企业的介入,使得香菇种植不再那么艰难,留守妇女和老人都可以种植。”任章云说,农户可以承包龙头企业的大棚,菌棒从企业赊欠,技术按企业要求严格管理,所产香菇交由企业统一储存销售,每10天结算一次,企业收购的价格一般都会高于农户自己卖的价格。

在东明镇涧北村,记者见到了48岁的常梅菊、李海霞和55岁的余金枝三人,她们仨经常在家门口的香菇大棚里做工。工钱都是按小时结算,每小时10到12元不等。她们说,现在既能照顾家,每月还能挣到2500元以上。

从2017年至2021年年底,卢氏县共建设现代化钢结构标准香菇大棚5092个,投资近3.3亿元,遍及全县各个乡镇。每个标准化大棚一茬可以种植1万袋香菇,一年可以种两茬到两茬半。光这一项,每年香菇规模就增加1.2亿袋左右。

弟弟接棒成为“香菇状元”

在离朱阳关镇政府不远的灌河村,有林海兴华公司的一个香菇种植基地。在这里,记者见到了任章云的弟弟任章武。

这几年他在这里承包了72座现代化高效种植大棚,每茬种植80万袋香菇,每年会种两茬半共计200万袋,每袋至少生产两斤鲜菇,共计400多万斤。所用的工人全部都是附近村里的,每小时工钱10元,每年光劳务费就要发120多万元。任章武告诉记者,他每年的净利润至少80万元。

哥哥当了厂长,弟弟接棒成为全县有名的“香菇状元”。

同样是“香菇状元”,兄弟俩的“成绩”却相差甚远:规模从当初4000袋到现在200万袋;产量从当初8000斤到现在400多万斤!“状元兄弟”的成绩单,折射了近几年卢氏香菇种植的巨大变化。

如今在卢氏,香菇从业人员多达11.8万人,占全县农业人口近40%。在脱贫攻坚期间,有3600户贫困户自主发展香菇4200万袋,户均增收22000元。

一组数据也反映了卢氏香菇产业的迅猛发展。2016年,卢氏全县香菇生产规模只有1.03亿袋,产量2.16亿斤,一产产值7.28亿,综合产值14.6亿;但截至2021年底,卢氏全县香菇生产规模已经达到3.6亿袋,产量7.28亿斤,一产产值36亿,综合产值41亿。短短几年,无论从规模、产量还是产值都增长了两倍左右。

“这几年,卢氏围绕‘特色农业强县’的定位,大力实施‘产业兴县’战略,目前全县香菇及食用菌、连翘及中药材、核桃及苹果等特色产业已经具备了规模效应。”卢氏县委副书记、县长刘万增说。

三门峡市委常委、卢氏县委书记王清华说:“我们的目标是,到‘十四五’末建成百亿级香菇产业集群,将卢氏从国内知名的‘香菇第一县’打造成国内一流的‘香菇食品加工强县’、国内最大的香菇提取物原料供应地、国内最具影响力的‘香菇线上线下交易中心’。”

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洪向华说:“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的典型代表,‘解剖麻雀’般深入探究卢氏县的做法,对如何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任章云兄弟二人先后成为‘香菇状元’的故事,就是卢氏实践的一个缩影。” (记者李丽静 参与采写:张海军)

关键词: